约3260字。
对联教学
一、教学情况分析:
此课是本单元的表达交流活动课。高一的学生刚学完唐诗对诗歌的对仗有所了解,课前已布置学生收集公众场所的对联和对联故事。本课设计主要采用教师讲解和学生合作练习的方法使学生掌握对联的有关知识。
二、教学目标:
1、感受对联的艺术魅力;
2、掌握对联的有关知识;
3、尝试对对联。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对联的有关知识,学对对联。
难点:对联中有关平仄的要求。
四、教学手段和方法:
方法:教师讲解、学生合作练习
教学媒体:电脑
教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幻灯片1)
对联是中国独有的一种文学体裁,它发源于唐代的律诗。因为律诗的颔联和颈联是讲究对仗的,那时人们往往就单独地把这两联拿出来创作,表达他们的喜、怒、哀、乐之情。这种文字游戏人们觉得很有趣,于是对联就发展起来了。今年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各地方电视台送春联成为晚会的一大亮点。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所以在去年,对联也走入了高考题中。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有关对联的知识。
(二)欣赏佳联。(幻灯片2、3)
1、二三四五 六七八九(横批南北)
2、莲子心中苦 梨儿腹内酸
3、无锡锡山山无锡 平湖湖水水平湖
4、云水巴山雨 文章金石声
5、斗鸡山上山鸡斗 龙隐洞中洞隐龙
6、琵琶琴瑟,八大王王王在上 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
分析:1、你知道第一副对联表达的意思是什么吗?
明确:缺一(衣),少十(食),没有东西。采用了“谐音”修辞。
2、第二副对联相传是清朝大才子金圣叹因为文字狱被判斩,在刑场离别子女时所作。有两字也采用了“谐音”修辞,是哪两字呢?
明确:莲,梨。对联表面的意思是写莲心之苦,梨核之酸,实际上是以“莲”谐音“怜”和“连”,寓含“可怜”“连累”之意;以“梨”谐音“离”,寓含“离别”之意。准确、形象的表现了父子刑场离别时的心情,是对偶精工,文辞优美的佳联。
第一副对联叫作隐字联,第二副对联叫作谐音双关联。
3、第三副对联又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呢?
明确:顶真。所以它就叫顶真联。
4、你们知道第四副对联是送给谁的吗?
明确:巴金。他的名字嵌入了对联中,这就是嵌字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