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130个字。
六年级第二学期第四单元“唐诗精华”的教学备课参考
一、备课前的思考
唐诗有近300年的历史,而本单元选取的是初唐和盛唐时期极有代表性的诗歌作品。有对唐诗发展有开创性贡献的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有山水田园派代表诗人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和王维的《山居秋暝》、有边塞诗派的代表人物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还有诗名与黄鹤楼同在的崔颢的《黄鹤楼》更有伟大的浪漫主义派诗人李白的诗三首,这些诗歌或悲怆、或恬淡、或豪放、或含蓄,从不同的角度体现了唐诗的优美和深远,而唐诗凝练的语言、短小的篇幅和奇特的构想使得在教学中对诗歌的解读相对其他文体来说要难一些。加上对历史背景的生疏,要理解诗歌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所以,在教学时我们可以做一些主观选择和编排。对这些作品做一些理解性的整合,以帮助和引导学生走进唐诗的世界、领略唐诗的精华。
至于我们对教材会做出怎样的理解和整合,完全取决与我们自身对教材的研究和领会程度。即可以从作品的风格入手、也可以由作品的主题引入、还可以从学生对作者的认识程度的深浅来编排、当然更可以从作品本身在唐诗作品中的地位高低来训练学生的欣赏水平。总之,无论是从广度还是深度上都有待于我们自己对教材的利用而进行拓展。所以我认为,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不能够只停留在这几首小诗的浅唱低吟、解释默写上,更应该设法引导学生透过有限的文字去获得更多的思想与情感的体验。
也许这样可以让我们教师自身也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我们可以给学生些什么。
二、文本解读
1) 关于作品
《登幽州台歌》和《黄鹤楼》都是登高望远之作,前者是诗人在政治上不得志时的愤慨之作,后者则是作者思念家乡和亲人的寄托之作。比较起来,前者直抒胸臆,表达的是面对无限的时间与空间时人生的渺茫感,流露出浓烈的孤独感和悲怆感;后者则借助对神话传说的渲染和对景物的描写来表达个人情志,抒发的感情也更具体,更容易把握。
《山居秋暝》和《过故人庄》一写山水,一写田园,表达了诗人热爱田园、回归自然的愿望。《山居秋暝》以清新自然之笔触描写清新之山水,给人以清、雅、净的美感,表达了诗人对纯净和自然生活的向往;《过故人庄》则着力描写农家生活的质朴与故人的热情,表达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边塞派的主力人物岑参的代表作之一。诗歌以边疆雪景衬托朋友间的真挚情谊和离别之情。其中对“白雪”的描写与对寒冷的渲染,特别有感染力。
《送友人》、《月下独酌》、《行路难》比较能代表李白诗歌的思想与风格。送别诗是古代诗歌的一大类别,但往往感伤有余,明朗不足,李白的《送友人》一改这种诗风,洋溢着乐观与希望。《月下独酌》表达的确实无限的孤独与凄凉。尤其是“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一句,用表面上的不孤独来烘托精神的孤独,成为千古绝唱。《行路难》表现了诗人面对社会现实时的悲愤、无奈与抗争,那种百折不回、不求索取的执着精神在反复的吟诵中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