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160字。鲁教版《<史记>选读》《井陉之战》教学案,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文本解读、研讨探究、拓展延伸、文言知识积累、模拟试题及答案、译文等,便于操作使用。
《井陉之战》
山东兖州六中 王厚强
学习目标
1. 熟读文本,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2. 了解古代谋略思想的丰富内容,合理规划自我人生。
3. 进一步学习积累文言知识,掌握重点实词“谒、亡、益、绝、疾、师、壁、购”的意义和用法,以及“且、而、以、与、其”等虚词的用法。
4. 了解各种特殊句式的形式和特点,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学习重点
1. 常见的文言词语及句式
2. 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与赏评
3. 对韩信性格的把握
学习难点
1. 较难翻译的语句
2. 井陉之战的启示
文本解读
一. 韩信简介:
韩信,汉初大将。淮阴人。初属项羽,继投刘邦,因萧何荐为大将。楚汉战争中,刘邦用其策定关中。刘与项羽相持于荥阳、成皋时,他领军袭魏攻赵,以数千人背水列阵,用“陷之死地而后生”之策,破赵军20万。遂后率军东进,攻打齐国,大败齐楚联军,自立为齐王。汉高祖元年,与刘邦合围项羽,设下十面埋伏,高唱楚歌,迫使项羽自杀于垓下。汉兴,改封楚王。人告其谋反,贬为淮阴侯。后又被告谋反,为吕后所杀。善将兵,著有《兵法》三篇。
二. 内容梗概:
汉军在彭城败退之后,塞王、翟王、魏王相继叛汉。汉王任命韩信为左丞相,攻打魏王,韩信运用计谋,俘虏了魏王,平定了魏地。然后向东北进攻赵国和代国,摧毁代国之后,汉王又抽掉汉信精锐部队,去抵御楚军。韩信和张耳率领几十万人马,想要东下突破井陉口。广武君向成安君献计,能打败韩信的军队,成安君没有采纳他的意见。韩信得知后非常高兴,才敢领兵进入井陉狭道。半夜传令出发,挑选两千名轻装骑兵,在山上隐蔽着观察赵国军队,等候时机,冲进赵军营垒,拔掉赵军旗帜。情况果然像韩信预料的一样,汉军前后夹击,打败了赵军,活捉了广武君。众将献上首级向韩信祝贺时,韩信才说出取胜的秘密,使汉将们由衷地佩服。
三. 研讨探究:
1. 井陉之战韩信取胜的关键是什么?
提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有计划的制造和利用赵军的错误,巧妙的掌握士兵的心理状态,奇正并用,灵活用兵,出奇制胜,速战速决。
2. 赵军为何失败?
提示:主帅迂腐而傲慢,拒绝采纳谋士的正确作战方案,不能了解汉军的作战意图,最终丧失了优势和主动地位。
四. 拓展延伸:
1. 井陉之战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在今天有无现实意义?
提示: 井陉之战最宝贵的启示:兵法的运用贵在灵活创新,切忌死板教条。
今天干事创业更需灵活创新,事业才有生机。
2. 结合韩信的其他事迹和遭遇,你如何看待韩信其人?
提示:深谋远虑,运筹帷幄,灵活作战。有时又不识时务,埋下祸根,惨遭灭门。
五. 语言积累:
1. 通假字
禽夏说阏与 通“擒”,捉拿。
而两将之头可致于戏下 通“麾”,军队中的帅旗。
必为二子所禽矣 通“擒”,擒拿。
亦已罢极 通“疲”,疲惫。
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 通“蔽”,隐蔽。
详应曰:“诺。” 通“佯”,假装。
背水陈 通“阵”,布阵。
于是信、张耳详弃鼓旗 通“佯”,假装。
东乡坐 通“向”,方向。
兵法右倍山陵 通“背”,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