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150个字。
小学升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衔接
叶美琼
与初一新生的家长交流,不难听到“我孩子初中语文成绩为什么不及小学?”诸如此类的话语。透过这些话语我们可以看出,不仅学生不适应初中的学习生活,甚至家长也不适应孩子在初中的表现。
为何会出现此现象?分析原因有:(一)初一新生跨入初中大门,心理年龄特征仍处于半幼稚、半成熟、半独立、半依赖,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交织的状态。而初中课堂教学中的趣味性、游戏性和激励性比之小学有所下降,以致一些学生觉得听课乏味而走神。(二)功课增加了,内容多了,难度大了,要求高了。学生一时难以适应,致使某些学生为应付而抄袭,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三)初中课堂教学任务比小学要重,而课外落实的时间又减少。一般小学时每篇课文都要求背诵,而初中更多的是每天上一篇课文,很少要求背诵,所以很多学生觉得课文上了还是很陌生。(四)分析初中语文试卷,阅读、理解的比例较多,难度增大。
应如何改善这一问题?教师应当重视小学和初中这两个学段之间的前后互相连接和过渡,即小升初衔接教育,要解决如何铺垫搭桥,促使“教与学,师与生”双双提前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相互了解,尽早尽快地相互适应,协调运转。把“突变”变成“渐变”,在“渐变”中顺利完成小学升初中的衔接过渡。
作为语文教师,研究学生是做好衔接,提高质量的前提。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小学生的思想状况、小学现行教材编排体系、基本内容及要求,小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掌握好衔接过渡的主动权,帮助他们做好思想、感情、知识等的衔接。进入初中的大门,他们面对的一切都是新的,新的环境,新的老师,新的同学,新的学习任务,等待他们的也许是一座座的“高山”,一道道的“沟壑”,此时帮助他们树立面对困难的勇气,克服困难的信心尤为重要。人教版语文义务教材的第一单元编排的就是有关于“人生”的话题,所以,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文本教材“体味人生,关爱生命”,让他们认识人生就是一个不断面对困难的过程;人生应该是豁达的,乐观的,奋发的,进取的。还可以让他们写写自我体验、个性特点、奋斗目标,以便教师更快更全面地了解学生。
注重学法培养是发展性教育,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关键所在。“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培养学生爱读书、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这习惯的培养应立足课堂,带动课外。体现在:1、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带着问题去读书,读书就是为了收获。这收获可以是一个字、一个词,也可以是一种修辞的运用,一种情感的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