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530字。
高考作文训练的四大误区
张安威 李爱华
作文在高考语文中地位特殊,作文训练一直为高三语文老师所重视,然而效果并不见佳。本人从一线教学及高考评卷中深切感到。有些训练已走人误区,其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部分与整体割裂
时下作文训练主要是两条线。一条是文章流程形式,即按审题、立意、选材、拟题、开头、展开、结尾等来安排;一条是评分点,即按基础等级与发展等级属下的每一小点来安排:它们都讲究局部的精雕细琢。这种源于科学分析的指导自有它的长处。不过正如人们批评阅读教学的字词句篇语修逻的支离破碎一样,作文教学也同样面临着“肝肠寸断”的危险,可这种危险并没有引起大家应有的注意。
我们在阅卷中看到太多结构散乱、思想混乱的文章。究其原因。最主要的一点是想得不清。为何没有想清就下笔?这恐怕跟我们平时训练对此不重视有关。叶圣陶先生在《开头和结尾》中说道,“作者在一字也不曾写之前,整篇文章已经活现在胸中”,反之则“简直是盲人骑瞎马”。叶老认为写作要成竹在胸,通体考虑。其实阅卷也是通体考虑,不会按骨按肉称斤论价。
怎样解决?写提纲,至少要打腹稿,这是最容易想到的。不过还要加一条:磨砺思想,比如进行辩论。别认为是浪费时间。思想不辩不明。会想了,想明白了,再加提纲整理,局部雕琢。就能写出较优秀的文章。 二、内容与形式的割裂
形式虽然有其独立价值及规律,但总的说来,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学生作文形式可从两方面来思考:一是文章体式是常式还是变式。什么是常式什么是变式,只是相对而言,并无高下之分。可阅卷中,在普通的记叙文前加一“题记”,再缀一“后记”,中间搞几个所谓“多棱互补”的小标题,就成了变式:让三段论总分总的议论文变成辩论赛、访谈录等就成了变式。而“变”则“新”,“新”则有价值,有创意,能加发展等级分。这种阅卷指导思想上的误导,直接导致了写作训练中对形式主义的刻意追求,导致了新奇形式背后思想的贫乏、内容的空洞,因为写作者忽略或轻视了思想的充盈与提炼。其实,“新”与“价值”是不能画等号的。
二是语言形式,即华丽铺张还是简洁平实。这两者孰高孰下,我国传统美学认为后者更佳,所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所谓“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可我们评卷中有一种倾向:平实即伧俗,华丽则富美。看看全国各地满分作文,我有一种感觉,写成文言即为古奥,大量运用对偶排比即为华赡,意向晦涩即含蓄有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