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760字。
盘湾中学2006届高三语文教学案
文学作品阅读——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编者:李海峰 2006.3.5
教学目标:
1、掌握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常见方法;
2、训练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专题。
前几天我们一起复习了现代文阅读中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类文章的阅读专题,通过学习我们熟悉做题的一般步骤和方法。从今天起,我们将进入到现代文阅读中文学作品的阅读专题的学习中,这课堂课我们学习文学作品的阅读的第一专题: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下面我们首先来看一道高考题。
二、典型例题:阅读柯灵《乡土情结》(节选)一文,完成1—2题。(2003年高考全国卷)
①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逢年逢节,触景生情,随时随地想到它。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这就是乡土情结。
②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他从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亲族的逗弄中开始体会爱。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溶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而且可能祖祖辈辈都植根在这片土地上,有一部悲欢离合的家史。在听祖母讲故事的同时,就种在小小的心坎里。邻里乡亲,早晚在街头巷尾、桥上井边、田塍篱角相见,音容笑貌,闭眼塞耳也彼此了然,横竖呼吸着同一的空气,濡染着同一的风习,千丝万缕沾着边。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满未知数,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
③“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但人是不安分的动物,多少人仗着年少气盛,横一横心,咬一咬牙,扬一扬手,向恋恋不舍的家乡告别,万里投荒,去寻找理想,追求荣誉,开创事业,富有浪漫气息。有的只是一首朦胧诗——为了闯世界。多数却完全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许多稚弱的童男童女,为了维持最低限度的生存要求,被父母含着眼泪打发出门,去串演各种悲剧。人一离开乡土,就成了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但乡土的梦,却永远追随着他们。浪荡乾坤的结果,多数是少年子弟江湖老,黄金、美人、虚名、实惠,都成了竹篮打水一场空。
1.从文中看,乡土都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不超过28个字)(4分)
答:①父母亲族的爱;②家乡的山水草木; ③悲欢离合的家史; ④邻里乡情。
【解析】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筛选文中重要信息、归纳内容要点。考查的重点偏向后者。解答此题第一可根据文中画线句子的提示,确定第2段为检索范围。第二,要弄清“童年的烙印”的内涵。所谓“童年的烙印”就是童年时代留给人们的那些最深刻的记忆。童年是人生的起点站,“童年的烙印”在人们乡土情结的形成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一环,能否搞清“童年的烙印”这一重要词语所包含的内容,是能否读懂全文的一个关键。第三,需要在理解“童年的烙印”这一词语的内涵的基础上,对第2段中的信息进行整合,然后归纳出“童年的烙印”包括①父母亲族的爱;②家乡的山水草木;③悲欢离合的家史;④邻里乡情等四方面的内容。
2. 作者在第三段中所描写的少年离别家乡的情况有哪几种?请概括说明。(4分)
答:主要有两种情况:①不少人是为追求理想开创事业主动去闯世界,是浪漫的。②多数人是为维持最低的生活被打发出家门,是现实的。
【解析】考点:归纳文章要点。(C)此题已经在题干中告诉我们关键信息在第三段。作者在第3段中所描写的少年离别家乡的情况有两种:一种是:【原文】多少人仗着年少气盛,横一横心,咬一咬牙,扬一扬手,向恋恋不舍的家乡告别,万里投荒,去寻找理想,追求荣誉,开创事业,富有浪漫气息。有的只是一首朦胧诗——为了闯世界。【归纳】不少人是为追求理想开创事业主动去闯世界,是浪漫的。注意:原文中提到的“有的只是一首朦胧诗,——为了闯世界”不应该理解为少年离别家乡的第三种情况,而应将其归入第一种浪漫气息的情况。另一种是:【原文】多数人却完全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许多稚弱的童男童女,为了维持最低限度的生存要求,被父母含着眼泪打发出门,去串演各种悲剧。【归纳】多数人是为维持最低的生活被打发出家门,是现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