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340字。
第20课 《道士塔》教案
一、作者简介:1、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当代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多年,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教授,上海写作学会会长。辞职后继续从事教学和写作。主要著作有《戏剧理论史稿》、《艺术创造工程》、《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秋雨散文》、《山居笔记》。1997年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入载多部世界名人录;所著散文集《文化苦旅》获上海市出版一等奖,上海市文学艺术优秀奖,台湾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金石堂最具影响力的书奖。2、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中的散文,大都以记游的方式进行深层的文化思考,在记述某一名胜古迹的游历的同时,也介绍相关的文化历史知识,并传达作者对民族文化的思考,从而将人、历史、自然和谐地交融一起。余秋雨的散文往往具备强烈的文化反省意识,或者在历史的追溯中思考知识分子的命运与使命,或借助大量的文化历史知识,渗入作者的文化思考和人生体验。
二、词语:坍(tān)弛 王圆箓(lù) 歆(xīn)羡 蘸(zhàn) 憨(hān)厚 尴尬(gān)(gà) 蹊跷(qī)(qiāo)官邸(dǐ) 倒溯(sù) 跋涉
词解: 坍弛:倒塌。 歆羡::羡慕。 蹊跷:奇怪,可疑。 倒溯:回溯。
官邸:由公家提供的高级官员的住所。
三、课文研讨:
充满诗一般激情的语言与沉重的思考结合一起,衰弱的民族哀叹与屈辱的历史交替出现,共同构筑了《道士塔》这篇文化历史散文沉重的底色。
(一) 结构:
熟读课文,给每部分加上一个小标题,用“××与××”的格式。
——1、悲剧与小丑 2、刷把与铁锤 3、混蛋与强盗 4、仇恨与发愤
(二)内容把握:
1、为什么说“这是一个巨大的历史悲剧”?“一个民族的伤口在滴血。”表明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要从敦煌和莫高窟的历史文化说起。
敦煌:位于甘肃省西部。从这里向东,通过河西走廊与内地沟通;向西,出玉门关或阳关,可以和新疆以及中亚、西亚、南亚直至欧洲地区联系起来。很久以来,这里就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枢纽。敦煌是世界四大文化体系(中国、古代印度、古代希腊、古代伊朗)交融之地,它的文化遗产,也是认识中国中古社会的一个标本。它的全盛期,融汇了东西方异彩纷呈的文化,显示出那个时代中国人雍容的气度、开阔的胸襟和不卑不亢的学习精神。敦煌的盛世,是中华盛世的见证。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是举世闻名的佛教遗址,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前临宕泉,东向三危山。
据唐代碑文记载,莫高窟创建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至14世纪,延续千年凿窟造像不断。历经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回鹘、西夏、元各个朝代,形成南北全长1680米的石窟群,共存洞窟700多个,其中有彩塑和壁画的洞窟492个,彩塑2000多身,壁画45000平方米,木构窟檐五座。莫高窟是现今世界上规模最宏大、历史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