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89370字。
写 作 部 分
第一章 文体系列
第一节 记叙文
专题目标
1.了解记叙文高考考查的特点和要求。
2.掌握写人、叙事、写景记叙文写作的一般要领和规律。
专题引导
【考试要求】
能写记叙文
【命题分析】
近几年高考作文记叙成分比较重的是1994年的《尝试》,这篇作文要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和线索等都交代清楚,也特别要求详略剪裁得当。
描写是高考小作文常常考查的一种表达方式,例如1990年小作文一对孪生小姑娘的肖像描写;1991年小作文圆的想象的画面描写、场景描写;1991年新高考小作文描述《妈妈爱吃鱼头,我从小就知道》的画面内容。但是描写又是考生所掌握的几种表达方式中的弱项。
1999年至2001年的高考作文题没有对文体进行限制,这就为记叙文的写作开了绿灯。从整体来看,记叙文的考查有越来越重的趋势。
【复习指导】
记叙文是以叙述、描写的表达方式为主的文章,叙述的基本特点是陈述过程;描写的基本特点是描绘形象。写记叙文,通常要注意以下几点:
l.处理好审题、立意、中心、材料的关系
中心是文章要表达的某个观点、某种感情。材料是用来表达中心的人、事、物、景等具体事物。一个题目,可以有多种不同的中心,不同的中心也可以有相同的标题。中心是从具体材料中体现出来的。中心一经确定,又对材料起统率、制约作用。在高考作文时,审题、确立中心是至关重要的。如题意审错了,“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命题作文审题首先是确定文体。尽管近几高考作文以写议论文为多,但也有写记叙文的,如1994年的《尝试》,1998年的补写《妈妈只洗了一只鞋》。在明确文体后要读懂题意,确定写作角度。
“中心突出”’、“中心明确”、“中心基本明确”、“中心不明确”,这些是高考作文的不同评分标准,切不可忽视“中心”(即立意)的确立。对文章中心的表达首先要正确,别出差错。其次,中心不要偏了,作文的中心总要以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为其要求。在写作过程中,始终要牢记突出中心。
2.对材料的处理,要做到详略得当
中心确立后,便要寻找表现它的材料。根据中心去鉴别材料、选择材料,并决定取舍。能表达并能突出中心的,一概留下,与中心无关的,一律严卡。要选择有代表性的,摒弃一般性的。材料要新颖、真实、典型、充实。处理材料详略的依据是中心的需要。最能表现中心的材料,详写(指具体人、具体事、具体过程)。有关的,略写;无关的,不写。
3.要做到要素交代清楚
时间、地点、人物,事物的起因、经过、结果作为记叙文的要素应交待清楚。
4.叙事要线索清楚
线索是叙事性文章的脉络,是连缀材料的红线。做线索的事物可以是时间、地点、感情、某个具体的物、某句话……在文中常常表现为重复某个词语、某句话等等。
5.要安排好顺序与结构
记叙文的顺序有顺叙、倒叙、插叙。三者没有优劣之分,要依文章的需要选定。
结构上要注意安排好开头、结尾、过渡、照应。
常用的过渡方法是使用过渡句或过渡段。
常用的照应方法是文题照应,文中前后、首尾照应。
6.恰当地使用人称
用第一人称写别人的心理活动时要注意合理。第二人称常用“你,你看,你想”,第三人称常用“他,他说,他想”等词语。
7.注意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记叙文以叙述、描写的表达方式为主,但也可以抒情和议论,只不过在文中不是主要的表达方式罢了。
抒情的方式有两种,一是直抒胸臆(直接抒情),一是寓情于所写的人、事、物、景之中。
议论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能揭示所写之事的意义,能揭示文章的中心。
抒情和议论常常结合起来进行。
抒情和议论要紧密结合所写人、事、物、景进行,防止无病呻吟,空发感慨。
8.要具体生动地写人记事
写事,要过程具体,但不要不分详略。
写人,要注意具体描绘人物的肖像(外貌)、语言、行动、心理。
具体生动,就是要使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9.衬托
是用相似或相反的事物作陪衬,烘托出主体事物或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用相似的作陪衬叫“正衬”,用相反的作陪衬叫“反衬”。衬托有主次之分,对比没有主次,铺垫也叫陪衬。
10.渲染
是运用各种手段对环境、场面、人物、事件等多方面的重彩浓墨(反复、排比)的描写,以突出气氛,刻画人物,表现主题。
11.象征
是借用具体形象来暗示与其相似的某些特定事理或思想感情。它既能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曲折隐晦地表达难以直写的感情,又能使深奥的道理表现得浅显明白,如火光象征希望等。
12.伏笔
在文章的前边将下文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出暗示,然后在相宜之处作呼应,使故事情节的发展合理,使读者感到巧妙有趣。
13.照应
即前文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作暗示,后文对前文写过的内容作补充或加深;首尾呼应使结构更严密中心更突出。前后照应会使人感到故事完整,结构严谨,给人印象深刻。
专题流程
一 叙事记叙文
【知能要点】
一、叙事记叙文试笔指要
1.记叙一件完整的事,从一件事中得到启发,受到教益。选取自己亲身经历的事。
①通过自己学习绘画,刻苦自励,认识到绘画犹如爬山,一步步必须付出特别的代价。可以采用欲扬先抑的写法,先写不太感兴趣,之后受到启迪,画泰山看到了挑山工,认识到学习犹如挑山工,要经过十八盘,才会成功。
②可以选取自己学习游泳、书法、钢琴等刻苦努力,思想变化的事实,来反映干一件事情必须持之以恒才会成功的道理。
③可选取生活中自己喜爱的事,如炒菜、看书、爬山、郊游、垂钓等方面,通过爱好的缘由,爱好的动摇,爱好的进取,来反映自己努力追求的精神。
④可以选取自己对体育项目的酷爱,来反映自己认识、思想的真谛。如写自己是个守门员,就要认识到足球的团体配合;如写自己是排球队员,可重点写“二传手”的作用,当好“二传手”;如写自己是游泳队员,可重点写练习憋气每天上百次,来说明训练的艰辛;如写自己是乒乓球队员,可写眼睛跟球的速度,眼晴里都是小小亮亮的球,来说明专心致志;如写练习长跑,可重点写每一步就是55公分,训练不管是在刺骨的寒冬,还是在酷热的暑夏。要写好一件事,重点不是在成功,不是在鲜花,而是在鲜花与成功的背后,那艰辛,那痛苦,那矛盾,那困惑,那分歧,那牺牲,那失去的欢乐,那不屈的挣扎,那才有意义,那才真实。
⑤要选取那些不平坦;不寻常的事,往往挫折才会吸引人,惨苦才会感染人。曲折是对人的意志的磨炼,痛苦是对人生的洗练,困总是对人生的考验。挫折、惨苦、曲折、痛苦、困憨,写得真切,写得具体,才会升华主题、思想的层次。所以选材时多选这些内容。
⑥要通过记叙事情来升华主题。下象棋粗心大意,从而认识到骄兵必败的道理;给茉莉花浇水过量,从而认识干事情要按客观规律办事的道理;拿着菜谱炒菜炒糊了,认识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学骑自行车摔倒无数次,认识到成功来自失败,失败是成功之母的道理;因小矛盾同学不说话,之后和好,认识到友谊是建筑在真诚基础上的道理。
⑦还可以选一次失误,一次误解,一次分歧,一次争吵,一次忍耐,一次觉悟,一次自责,一次不理解,一次好心未得好报,一次热心对冷漠,来反映自己的内心世界,自己的“独善其身”与“兼善天下”。
2.记叙多件事,围绕一个中心去写。倘若是记叙文,必须写自己的事;倘若根据材料写记叙文,那就根据材料去写。
①写习惯,可以写爱管闲事的习惯,通过爱管闲事的几件事情,别人虽有不同看法,自己却自得其乐,来展现自己对人生对社会对他人的态度。
②写责任,可以选取生活中展现自己有责任心的事例,如拾到了同学的钢笔主动交到了传达室,并不留名;大同学欺负小同学,自己主动上前劝解,还落了个没趣;看到缺斤短两的商贩与顾客争吵,自己也上前左右一番;母亲生病,爸不在家,自己也能端一碗热汤面送到妈妈身边;医院找错了零钱,竟能挤上前去退给人家,却落下了“加塞”的名声,等等,来展现自己作为当代中学生对社会对人生应抱有的正确责任,只有认识到自己的责任,才会把它付诸实践。
③写觉悟,可以选取生活中不觉悟到觉悟的两三件事,来展现自己觉悟的提高。
从同学日益相互封闭的现象中,认识到自己应去做点什么。(相互帮助)
从家长的日益操劳中,觉得自己应去做点什么。(报得三春晖)
从教师的苦口婆心中。觉得自己该去做点什么。(奉献)
从同学不幸的遭遇中,觉得自己该为同学做点什么。(同情)
从平凡无奇的交往中,觉得自己应该珍惜什么。(珍惜友情,平平淡淡才是真)
从同学的矛盾中,觉得自己应消除什么。(消除误解)
从原来初中同学的成绩中,觉得自己还缺少什么。(恒心、忍劲)
看到社会的不良现象,觉得自己该去做什么。(责任)
④写珍惜,可以选择一件事去写。也可选择儿件事,围绕“珍惜”去写。
可以是抽象的,如幸福、生命、时间、人格,也可以是具体的粮食、环境等。
从一个人短暂的生命中,体会怎样去珍惜生命;
从时间的短暂中,认识怎样去珍惜时间;
从人与人的交往中,体会怎样珍惜生活;
从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中,体会怎样珍惜环境;
从植被的破坏中,认识到怎样珍惜自然生态平衡;
从父母对自己的关怀中,认识到怎样去珍惜情感;
从经历假冒伪劣的一次切身感受中,认识到怎样去珍惜人格;
从一次不爱惜粮食的现象中,觉得应当怎样珍惜劳动成果;
从同学的矛盾变化中,觉得应当怎样珍惜友情。
⑤写考验,可以选取的材料:军训对人格的考验;生存夏令营对生命与抗争的考验;父母不在家,自己怎样烧水做饭,面对生活的考验;班主任老师生病,学校要举行大型课间操比赛,自己是班长,面临特殊的考验;遇到一位老人晚上迷失了方向,自己面临心灵的考验;一只雏鸟不幸从树上掉下来,老鸟在树上着急地叫着、跳着,自己面临着要小鸟还是放小鸟的考验…
二、叙事的记叙文一般结构形式
横向展开式:在同一事件中同时写几个人的语言行动,表现某一集体的精神面貌或社会风尚。一般结构为,点明事件及其意义——顺叙+平叙事件——回应开头,深化中心。
纵向连贯式:在一件事情的记叙中,随时间的变化,通过事件的发展,逐一推出人物,表现某一集体的精神或社会风尚。一般结构为,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等——顺叙事件的发展过程——记述事件的结局——抒发感想,阐释事件的意义。
对照式:通过若干人在同一事件的不同表现进行对照、映衬,从而表现主题。一般结构形式为,简介事件,设置悬念——顺叙过程,对照描写——回应开头,点明意义。
【典型题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