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鉴赏要点
(一) 变换观察点,多角度描写景物
在抒情散文中,对景物的描写,要讲究抓住特征,讲究多角度描写,讲究情景交融。
多角度描写景物,需要对描写对象进行多角度观察,需要不断变换观察点(也叫立足点)。描写对象不变,观察点方位不断变换,于是就有了不同角度下的景物特点,从而描写出千姿百态,千变万化。本文在对小屋的描写时,作者就运用了这种写法。远望,小屋点缀着山,“恰似眉梢的痣一点”。
近看,树点缀着小屋,“树的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使小屋显得含蓄而有风度。”看到小屋的整体,大小,与树的动静搭配。站在山下,又是另外一番景象,在大的背景中看到小屋特征鲜明的局部,一些线条、一排屋瓦、一片蓝、一片白,小屋在树的遮掩中“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轻灵而自由”。
仰视,小屋“出现在另一些树的上面”,俯视,“山下亮起灿烂的万家灯火……”。从小屋的里面向外看“无须挂画,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
总之,作者从各个角度进行观察和描写,写出小屋的千姿百态,写出小屋的神韵。作者能够远近俯仰地放纵笔墨,正是心灵自由,襟怀开阔的内在美的自然外露。
(二)笔调清新,语言优美
全文多用短句,且多用两相对称的句式
例:树的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其他同样的句子,略)
适当地运用了文言词句,使本文语言显得隽逸潇洒。
例:“山如眉黛”“凌空而起”“足以举目千里”。
独创性的词汇如“领土”、“领空”、“空中走廊”的使用让人感到清新的气息。
系列化的比喻,重形似,更重意蕴
例:“花好比人的面庞,树好比人的姿态。树的美在于姿势的清健或挺拔,苗条或婀娜,在于活力,在于精神!”树与人有了共同点,赋予树以人的活力与精神,也正是作者自身活力与精神的形象化写照,写出作者的心胸与情趣。
(三)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本文写作的意旨,是对自由生活、独立人格的向往。这意旨不明写,却寄寓贯穿在对小屋与环境的描写、赞美之中。写外在的景物,实际上是写自身精神;而外在的景物则是带着作者志向、情趣的主观色彩的景物。虽然不明言情志,却处处写情志,写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自由生活、独立人格的◆设计意图
1、一篇好的散文,是一首诗、一幅画,具有诗情画意。而诗情画意又是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教学本文就是要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析文明理,了解托物抒情散文的文体特点,提高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2、一个好的教学设计,要具有新颖性、启发性和包容性。要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导学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环环相扣,举一反三地去研读探求,在控求的过程中发现、分析、概括,获得知识,培养能力。本设计力求在这方面做一些探讨。
◆设计提要
本设计由两个问题组成:1、“我的空中楼阁”在哪里?引导学生体味诗情、理解主题思想。2、文字的“画”与绘画有何区别?引导学生理解“意”鉴赏语言技巧。两个问题以点带面,以少总多,言在此而意在彼,形成教学过程的两大板块,又互相补充、有机联系,构成教学过程的整体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