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三国演义》中刘备的艺术形象
内容提要:
《三国演义》是我国小说史上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在社会上产生过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演义》描写到的人物有千余、其中曹操、孔明、刘备、关羽等主要人物的形象在人们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文试图对《演义》中刘备的宽仁待民、诚心待士、思贤若渴、智勇过人和他又同时仁中有伪、雄中有枭、缺乏政治远见等为人处世特点进行研究,旨在深入了解封建社会、认识和借鉴历史,吸收其中一正些如识人用人的经验,除去糟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
宽仁待民、诚心待士、思贤若渴、知人善用,仁中有伪、雄中有枭、缺乏远见、功大于过。
导言
《三国演义》叙写了公元一八四年到二八0年间的历史故事,起自黄中起义,中经汉末军阀混战,三国鼎立,终于西晋统一。艺术地再现了这段90余年的历史。根据沈伯俊、谭良啸《三国演义辞典》统计,《三国演义》写了一千二百四十个人物。由于作者罗贯中本着“拥刘贬曹”的立场,《演义》以蜀汉为中心,蜀汉与曹魏的矛盾为主要矛盾,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蜀、魏、吴三国之间政治、军事、外交诸方面的计争,竭力吹捧刘备,本文试图对刘备这个重要角色的形象以现代人中的一员作些论述,意在比较客观地对待历史,借鉴历史,摒弃消极的东西。这正是:
先主当年好威风,如今却在笑谈中。
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今人话古人。
一、刘备宽仁待民,待士诚心和义气。
《演义》通过曹操与刘备对比描写,给我们总的印象是:刘备宽仁待民,曹操残暴害民;
刘备待士以诚心和义气,曹操则全用权术和狡诈。
刘备从桃园结义时就“抱着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的理想,并深知举大事者必以上人为本,所以“远得人心,近得民望”。他们的言行和曹操恰恰形成鲜明对比。他说:“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
刘备不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初作安喜县尉时,就“与民秋毫无犯,民皆感化”。在新野时,老百姓歌颂他:“新野牧,刘皇叔,自到此,民丰足”。襄阳撤退时,众将皆曰:“江陵要地,足可拒守。今拥民众数万,日行十余里。似此几时得到江陵?倘曹兵到,如何迎敌?不如暂弃百姓,先行为上”。刘备却不忍心抛下百姓不管,含着眼泪对众将说:“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今人归我,奈何弃之?”所以后人用诗赞美说:“临难仁心存百姓,登舟挥泪动三军,至今凭吊襄汉口,父老犹然忆使君”。到了西川,他的军队“秋毫无犯,受到焚香礼拜”的欢迎就不足为奇了。
上述情节地许有些艺术的夸张,但作为一个封建君主能意识到要施仁政,要得民心的道理是难能可贵的。或许唐太宗李世民所言“吾貌虽瘦而天下肥”正是受到前人的这些好的做法的启示呢?
刘备的对手曹操虽在许昌行军之时也有过禁令“大小将校,凡过麦田,但有践踏者,并皆斩首”。似有爱民之意,然操自乘之马因受惊而窜入麦中,按自制禁令,本该治罪,然而曹操最终以“割发代首”敷衍了事。“方见曹瞒诈求深”啊!曹操的骨子里实则是“字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