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7370字。
2006—2007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九年级语文试题
(120分,120分钟)
重要提示:本试卷分“试题”和“答题卷”两部分,考生必须将自己的解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卷”上,否则视作“未答卷”处理。考试结束后,考生只交“答题卷”;监考人员只装订“答题卷”。
(原创:djm4807 山东烟台开发区教研室 邓建明 djm4807@hotmail.com)
一、书写(共3分)
1.将下面的句子抄写在田字格内,要做到准确、规范、端正、整洁。(3分)
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
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
二、文化积累(共15分)
2.默写。(6分)
⑴ 春蚕到死方尽,□□□□□□□。(李商隐《无题》)
⑵ 相顾无相识,□□□□□。(王绩《野望》)
⑶ □□□□□,松柏有本性。(刘桢《赠从弟》)
⑷ □□□□□,山是眉峰聚。(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⑸ □□□□□□□,气可以养而致。(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
⑹ 已知泉路近,□□□□□。(夏完淳《别云间》)
3.根据提示,填写句子。(4分)
⑴《晏子使楚》一文中用了两个成语□□□□、□□□□极言楚国人之多。
⑵ 孟浩然的《早寒江上有怀》中与“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异曲同工的句子是□□□□□,□□□□□。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鲁迅,原名周树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我们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孔乙己》都出自他的《朝花夕拾》文集。
B.“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中的“风骚”,原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此处指文学才华,也包括政治、思想、文化在内。
C.由“西门豹发民凿渠,引“河”灌民田”可知:古代的“河”指黄河,“江”指长江,今天的“江”、“河”则泛指河流。
D.“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古人把三十岁称为“而立之年”,指有所成就的年龄;把四十岁称为“不惑之年”,指遇事能明辨不疑的年龄。
5.“狗年”欢叫着就要离去了,2月17、18、19三日分别是除夕和新年的“立春”“雨水”节,请你选用恰当的诗句来表达自己辞旧迎新的喜悦之情。(2分)
三、阅读(共42分)
(一)
6.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4分)
①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 ②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 )
③布囊其口 ( ) ( ) ④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
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4分)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卒中往往语(《陈涉世家》) B.非淡泊无以明志
C.先帝知臣谨慎(《出师表》 D.静以修身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的句子。(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