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590个字。
《岳阳楼记》复习卷
出卷人:李贵根(asdf32313)
一、作者简介
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详细介绍见教参)。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较深。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贬放邓州,以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后在赴颖州任途中病死。死后谥文正。
《岳阳楼记》便是他在邓州任上应好友滕子京所请而作。作者一生的诗文收集在《范文正公集》里。 滕子京与范仲淹是同榜进士。滕子京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后被贬谪守岳州,心里很有些愤慨。范仲淹很担心他惹出祸来,想找机会劝他,恰好赶上他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作记。范仲淹就借题发挥,写出自己理想的为人处世的态度,勉励滕子京学习古代有修养的人,不计较个人眼前的得失,要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当时范仲淹的处境同滕子京一样,写此文是劝友也是自勉。
江南三大名楼:湖北武汉的黄鹤楼、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南岳阳的岳阳楼。
二、正音
谪(zhé)属(同“嘱”zhǔ)霪(yín)霏(fēi)樯(qiāng)楫(jí)冥(míng)谗(chán)偕(xié)晖(huī)骚(sāo)潜(qián)芷(zhǐ)汀(tīng) 皓(hào)怡(yí) 浩浩汤汤(shāng) 怒号(háo)
三、 古今异义
1.增其旧制 古义 规律 今义:制度
2.前人之述备矣 详尽 今义:准备
3.至若春和景明 日光 今义:景物
4.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曾经 今义:品尝
5.微斯人,吾谁与归 没有 今义:微小
四、通假字
百废具兴 具,同“俱”,全,都
属予作文以记之 属,同“嘱”,嘱咐
五、各种修辞的运用
拟人:“衔远山,吞长江”。
比喻:“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对偶:“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设问:“予尝求……则忧其君。”
互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六、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1)、记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的缘由。
第二部分:(2—4)写登楼所见景物以及不同景物所引起的不同感受。
第一层(1)概括描绘洞庭湖的美景。
第二层(3—4)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因景物的不同而“异”。
第三部分:(5)抒发作者的阔大胸襟和政治抱负。
七、课文理解
第一部分(1):记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的缘由。
⒈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缘由是什么?
明确:“属予作文以记之”(受滕子京所托)
⒉重修岳阳楼的背景是什么?这说明了什么?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这表明作者对好友在遭贬谪后仍积极治理政事并取得成绩是十分赞赏的。(也表明滕子京有旷达的胸襟,跟一般的迁客骚人不同)
第二部分(2—4):写登楼所见景物以及不同景物所引起的不同感受。
第一层(1):概括描绘洞庭湖的美景。
⒈描写洞庭湖全景的句子哪些?这些全景可用文中哪两个词来概括?其特点又是什么?
明确:“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可概括为“胜状”、“大观”。特点:壮阔、浩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