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900字。听听那冷雨
教学重点
1.品味优美的语言,独特的韵味和节奏;
2.领悟深刻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内涵;
3.体悟作者寄寓文中的深厚感情:故园之思,乡土之情,赤子之心。
教学过程:
课前预备:
1.预习,解决生字词
2.标节码,朗读课文。
3.理情全文的结构。
第一段:纵贯历史,横跨海峡,总览时空概写雨,表达故国之思。
第二段:借助汉字的形象性和图画性写雨,表达民族之情。
第三段:嗅雨(清清爽爽新新、香味、腥味)(衬托,铺垫)
第四段:看雨(飘渺山水画,迷茫雨雾图)(衬托,铺垫)
第五段:听雨1:大陆听雨,(凄迷人生)。
听 第六段:听雨2:竹瓦听雨,(音韵独特)。
第七段:听雨3:(传统)民居土瓦听雨。
雨 第八、九、十段:听雨4:日式古屋听雨。
第十一段:听雨5:公寓时代听雨。
第十二段:生命听雨,沧桑了岁月白了头。
第一段:(导入新课)
1.怎样强化雨的感受?
⑴使用叠词:视觉的状态,听觉的声音,触觉的感觉;
⑵在梦里也撑着把伞
⑶躲过……也躲不过
⑷连思想也……
2.“想入非非”的意思——浮想联翩(不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3.“黑白片”,“从头到尾下着雨”是何意义?
[审视中国近代历史,是一部多灾多难的历史,充满了悲凉、悲伤、悲痛、悲哀。]
4.最后三句“不过……”表达了什么感情?借什么来表达?
[故国之思,乡土之恋。借助雨来表达。]
评价:最后三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⑴纵贯历史,横跨海峡。
⑵“断”是什么断?“连”又是什么连?既写出了历史现状,又巧妙地引出了“雨”,扣了题。
⑶表达了深厚的对祖国的思念之情,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
第二段:
1.汉字————视觉的美感,丰富的想象 对民族文化的赞美 深厚的民族情节
“雨”字 浓浓的故园之思
表面上借文字写雨,实际上借文字写情——对民族文化深刻的热爱和归依之情。
2.“磁石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一句何义?
[“向心力”是指海外游子的赤子之心,故园之情,华厦儿女的民族情结,血脉相融的归依感。]
3.附讲:消灭汉字之论争。鲁迅就提出,“汉字不灭,中国必亡。”
汉字的长处:书法,对联,格律诗,这是任何一种外国语言所没有的。
第三段:(嗅雨)
1.第⑴句,表现什么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