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3400字。厦门翔安一中06—07学年高一(上)语文现代文练习(5)
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座号_________成绩________
出题者:张惠琴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22分)
寂静的独语
——纪念肖邦逝世150周年
肖邦的音乐具有一种无法道明的特别气质。乐声悠扬飘来,听上去似乎是作家一不小心,让人窥见了他内心最深处的孤寂沉思。当然,音乐没有具体明确的语义,谁也说不清楚,肖邦的自言自语究竟说了什么,但肖邦音乐所独具的表达口吻,几乎一开始就会在听者的音乐记忆中留下深刻印迹。
肖邦所钟情的表达媒介只有一个——钢琴独奏。一个人独自坐在钢琴键盘前,从手下流出的音符自然具备私密性,与上百人合奏交响曲的千军万马之势迥然相异。虽然肖邦远非首创钢琴独奏的第一人,但在他的手下,钢琴在历史中第一次被转型——成了倾诉个人心境的最佳手段。
交响曲、歌剧这类“宏大叙事”的代表性体裁因而在肖邦的创作视野中全然消失,就连奏鸣曲、协奏曲、变奏曲这些在传统中占据钢琴作品中心地位的大型曲体,在肖邦的创作生涯中也一律被置于边缘地带。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具有暗示性标题和绝没有具体景物描绘意图的“小型”作品。这样做不仅需要艺术上的眼力,而且需要道德上的勇气。因为在肖邦时代,除他以外,没有任何一个重要音乐家终其一生固守这种“私人叙述”的写作思路。舒曼在早年似乎是肖邦在音乐上的同道,但人到中年后,终于没能摆脱德奥根深蒂固的交响乐传统的强大吸引力,拼命在言不由衷的交响语言漩涡中挣扎。至于李斯特,虽然也热衷于钢琴音乐的潜能挖掘和性格拓展,然而更多是为了博取外表的辉煌与廉价的掌声,因而与肖邦独语的趣味恰恰形成对比。
肖邦因此踽踽独行。他身为著名钢琴家,但却家全不像其他炫技大师,不仅在成名之后拒绝旅行演出,甚至很少举行公开音乐会。另一方面,他又违反常规,作品的体裁类型看上去更像是炫技大师为自己实际演出而写作的一些应景小品。据说,肖邦年轻时在华沙音乐学院的作曲教授曾对这位天才横溢的后生寄予厚望,希望他日后能在波兰民族歌剧的创建上一展宏图,但日后的事实令他失望。肖邦似乎很早就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天然禀赋,他命定属于一个孤寂的抒情世界,排斥人声鼎沸的喧哗与凯旋。
奇怪的是,他真的非常喜欢歌剧,旅居巴黎时晚间经常去观赏歌剧。众所周知,他最欣赏的同代作曲家是以优美旋律著称的意大利歌剧作曲家贝利尼。然而,意大利歌剧中的华美咏叹和醉人的旋律转至他的笔下,却没了舞台上的灼热气息,变成了清冷而细腻的内心婉唱,如泣如诉、丝丝入扣。再如肖邦对巴赫音乐的独特吸收。肖邦终身崇敬这位日耳曼先辈无与伦比的深刻逻辑与清晰思维,虽则巴赫的神性音乐世界与他自己飘逸的音乐风格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然而,肖邦作品中无所不在的复调穿插与线条出没,恰是巴赫对位精神的肖邦变种,正源自肖邦对巴赫《平均律键盘曲集》自幼便如庖丁解牛般的纯熟运指体验。
传大的艺术家之所以不朽,是因为他们能通过自己的艺术构造出一个独特的想像世界它与现实世界相平行,但与现实世界又绝不相同。肖邦只是肖邦,在音乐的丛林中,他选择了一条幽僻的小径并最终到达了“罗马”。
1.综观全文,肖邦在音乐创作上具有怎样的特点?(6分) 2.综观全文,肖邦在音乐上取得成就的主要原因有哪些?(6分)
3.文中第3段写到了舒曼和李斯特,第5段写到了贝利尼和巴赫,作者例举这些音乐家对表现肖邦有怎样的作用呢?(4分) 4.结合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6分)
(1)“伟大的艺术家之所以不朽,是因为他们能通过自己的艺术构造出一个独特的想像世界,它与现实世界相平行,但与现实世界又绝不相同”,联系全文,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2)“他选择了一条幽僻的小径并最终到达了‘罗马’”,联系全文,“一条幽僻的小径”指的是什么?“罗马”指的又是什么?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问题(8分)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1、首句七字,无一虚写,请具体分析出其内涵。(3分)
答:
2、第二句有“伤心”二字,你认为三、四句中哪些字与其呼应更能体现这“伤心”之 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5分)
答:
厦门翔安一中06—07学年高一(上)语文现代文练习(6)
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座号_________成绩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22分)
苏格拉底与傅雷
在这世上,死得最为平静而细致的人,我以为要算苏格拉底和傅雷。
史载,当苏格拉氏面对古雅典不公平的法律审判时,舆论以及司法都为他打开了一道越狱之门,他却选择了法律所错判的死刑。为此,他的学生克里托大声疾呼:对抗不公平的审判是你一生追求的正义,你为何不选择越狱的正义?!苏格拉底说,此时越狱确是一种正义,但遵守即使是不公正的法律,同样是一种正义的要求,否则人人都会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破坏社会秩序。但最终,苏格拉底的英勇赴死,还是使雅典的民主法庭因“错判哲人而蒙受了几千年的诅咒。”值得注意的一个细节(据柏拉图回忆)是,当苏格拉底接过盛有毒鸩的酒杯时,脸上竟没有丝毫慌乱和忧惧。不仅如此,就在毒药发作到腰部时,苏格拉底还镇静地掀开脸上的白布,嘱咐他的学生克里托:“我们应该还给阿斯克勒皮俄斯一只公鸡,记住这件事,千万别忘了。”翻译巨匠傅雷在死前也有近似于苏格拉底的平静与细致,这可从傅雷夫妇的遗书中得到验证。1966年9月2日,傅雷夫妇再也忍受不了红卫兵和造反派的查抄、罚跪、辱骂和殴打,双双自杀。自杀前,傅雷、朱梅馥夫妇留下一份细致入微的遗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