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语文教案集2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初中教案 / 九年级上册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31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7/1/2 11:08:20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37
  • 下载点数: 2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14900个字。 
第三单元 
单元学习目标:首先要注意小说的体裁特点,了解人物、情节、环境等要素,才能更好地阅读小说,分析小说,把握小说的主题。其次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创造能力,阅读小说,既是一个接受的过程,也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作品本身是首要的,但是得出自己的见解也是很重要的。其三是注意揣摩小说的语言,从中得到启发,并不断积累,提高实际的语言运用能力。 
教材简析:本单元选编的是一组写少年生活的小说。 
《故乡》写“我”眼中的“故乡”与儿时的“故乡”和理想中的“故乡”的巨大反差,反映了那个时代那个社会的真实状况,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其中闰土的形象,是旧中国农民的典型代表。 
《孤独之旅》写一个孩子在牧鸭生活中成长的故事。 “孤独”也是一种成长的环境。 
《我的叔叔于勒》是一篇外国小说。虽然人类的精神是相通的,但是不同的民族文化是有差异的。关于金钱问题,西方人有其自己的观念,我们不能完全套用我们民族的传统来评价。 
《心声》所触及的当前一些教育现象,学生可能在实际生活中有所了解、接触。 
学法:这个单元的学习内容是多方面的,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生活经验,找好切入点,引导他们深入思考问题,要让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各课后有一定量的扩展练习,教师要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开阔思路,提高思辩和创新等素质。 
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是“青春随想”,比较适合初三年龄段的学生。要突出学生的青春活力,激发他们树立人生的理想志向。 
9 故乡 
教学目标: 
   1.了解小说的特点          2.理解文章主题         3.学会分析人物形象    
4把握文章对比的写法。   5理解小说的细节描写。 6把握小说中议论的作用。 
教学重点: 分析人物,评价人物,探讨人物与主题的关系。 
教学时数:四教时 
第一课时(19)  
教学过程:  
一、导入:我们在前几册课本中已经学过了不少小说,如《社戏》等,课外阅读的小说作品就更多了,阅读这些小说作品,为我们积累了许多阅读小说的感性经验。本册教材的“附录”中,编排了《谈谈小说》这篇知识短文,阅读这篇短文,我们会明确阅读小说的一些常识,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要知道一篇小说必须具备三个要素: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在这三个要素中,人物形象又是主要要素。 
二、走进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 
三、时代背景 
1919年12月鲁迅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目睹了在现实社会生活的重压下失去了精神生命力的故乡的人和事,十分悲愤,1921年1月便以这次回家的经历为题材,写了这篇小说。 
四、初读课文,找出生字词,读准下列字音。 
秕谷(     ) 鹁鸪(      )  颧骨(     )折本(     )潺潺(     ) 
伶仃(     ) 晦(      )       恣睢(    ) 猹(      )   獾(      )    
弶(      )     踝(      )       髀(     )    愕(     )    嗤(      )   
瑟(     )    黛(     )  惘(        )    祀(      )     噤(     )   廿(      ) 
五、解释下列词语。 
萧索:         家景:        无端:         如许: 
鄙夷:         展转:        恣睢:         景况: 
伶仃:         愕然:        寒噤:         松松爽爽: 
第二课时(20)  
一、检查提问: 
1、给下列画线字注音。  
装弶(      )脚踝(      )恣睢(      )偶然(      )嗤笑(      )阴晦(      ) 
愕然(      )颧骨(      ) 
二、通读课文,把握故事情节。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1、自读课文 
2、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3、提问归纳: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搬家到我在谋食的异地去。”) 
     描写了故乡的萧条景象和“我”见到故乡的复杂心情,并交代了“我”回故乡的目的
10 孤独之旅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梳理要点的能力和质疑探究的能力。
2、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感悟人生,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3、学习运用快速浏览的方法,把握课文梗概;学习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景物描写对渲染气氛、抒发感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体会课文的艺术特色。
教学课时:两教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23)
教学要点:组织引导学生自读课文,积累词汇,感知课文内容。
一、导入
你有过孤独的体验吗?请用简洁的语言叙说你的感受。在人生旅途上,有快乐,有 痛苦。有的人在欢乐幸福中成长,有的人在孤独艰辛中成长。让我们把目光投向课文《孤独之旅》,去看看杜小康成长的一段经历吧。
二、阅读课文,感知内容
1.快速默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要求学生:(1)标出生字新词,查阅工具书注音释义。(2)抓住要点概括杜小康的放鸭经历。(3)引导学生评价、补充同学的概述的不足。
2.教师小结:(1)评价学生概述的得与失。(2)归结概述课文的要求:抓住要点,突出重点;语言简洁,叙述清楚。
3.再读课文(默读),列出故事情节提纲,进一步体会课文内容。
要求学生:(1)速读之后列出情节提纲;(2)合作交流、修改提纲,教师巡视指导;(3)筛选较为成功的提纲在全班交流,将选出的提纲打在屏幕上供全班同学观摹、评价、修改;(4)分辨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结
11 我的叔叔于勒
教学目标:
  ①小说表现的主题思想                  ②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及曲折的故事情节
  ③对比手法的成功运用对刻画人物形象的好处
重点难点:
  ①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以展观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②构思新颖巧妙悬念的设置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25)
一、导入新课
    金钱能够影响到人与人的关系,这不仅在过去、在国外,即使在现在、在我们周围,也是一个深刻的社会问题。关于金钱对资本主义社会人际关系的影响,马克思、恩格斯曾有两段精彩的论述:“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别的联系了。” 马克思说:“货币能使各种冰炭难容的人亲密起来,迫使势不两立的人互相亲吻。” 由这两段可看出,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什么关系呢?答:纯粹的金钱关系。金钱能使水火难容、势不两立的人亲密起来,同样,也能使亲密无间的人如同陌路。这节课我们就来看一个“嫌贫爱富”的故事。 
  今天我们共同学习另一个外国的作家写的一篇也是讲述人善变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局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