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660个字。
灵感——作文的窗户
大连市二十八中学
白秋波
我很喜欢读《格言》,每月都在报摊上等候甚至成了我的任务。在阅读的过程中有许多文章都是在讲现在的中国学生不可教,那杂志中列举的大多数文章都是外国孩子的作品。这真的使我很长一段时间都很困惑。外国学生的作文与中国学生的作文有着本质的不同,中国学生的作文结构严谨,前后照应,用词讲究,特别本分。而对于考试中的作文,往往像一盆清水,让人读起来枯燥乏味,却又提不出什么改进意见,因为没有什么错误——让人过后就忘的作文;而外国学生的作文特别注重情感的表达,以情感为主线,开门见山,构成了作文的一大特色。
我喜欢和学生交谈,和他们谈人生,谈诗句,谈名著。我曾经问过学生这样一个比较幼稚的问题:如果你是校长,你将给你的学生安排什么科目来学习?他们的答案在我意料之中,又在我意料之外。“老师,我要是校长,就保留体育课,音乐课,信息技术课,美术课。”“老师,我还会保留历史课,地理课和生物课。”这样的答案无非是对我们教师教学提出的一种否定。难道我们这些语、数、外、物、化老师都是摆设?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曾经在高中学习时,校长就给所有的学生上了这样一节课——分析学生学习的要素。而且班级里还挂着这样一个条幅——兴趣是成材的首要因素。所以我说,学生之所以不喜欢我们这些语、数、外、物、化老师以及我们教的学科,主要原因是他们没有了兴趣。所以我就作文教学的兴趣培养进行了尝试。在大学学习《文学概论》的时候,就接触到了这个词——灵感,有了更加理论性的认识,还记得大学教授绘声绘色地给我们讲述当灵感来的时候,都忘记了吃饭。那么,灵感就成了我培养学生兴趣的要素。
一、让灵感建构在积累之上
灵感不能靠消极等待,而要积极培养。正如钱学森教授指出的那样:“灵感是有的,但是你得去追求它,你不追求它,它也绝不会主动找上门来。”从本质上说,直觉思维是思维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是在长期实际基础上认识所产生的质的飞跃。因此,这种表面上看来突如其来的思维结晶,其实是建立在长期的积累上的。因此,灵感的培养离不开积累。
其一是生活的积累。必须指导学生观察事物,积累材料,存储信息,这样,学生在写作的时候,头脑里积累存储的材料信息,就会像电影一样,一幕幕浮现于眼前。“长期积累,偶然得之”,这是培养灵感的基本条件。于是我开始发动学生们去观察生活,每个学生都准备了一本“随手记”,每当看见校园里发生了什么事,就要记下来。学生们记的东西很有趣。起初很不规范,什么都记,没有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