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700个字。
浅谈鲁迅作品中儿童形象的塑造 对教师的启示
2004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 邹光凡
提要:具有“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之称的鲁迅先生,在教育方面也提出过光辉的见解,特别是他对儿童教育的关注更加深切。在他不多的小说中所体现的教育思想,对我们从事中小学教育的教师仍具有启发作用。
关键词:鲁迅 儿童 形象 启示
“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于菟”1 。反帝反封建的勇猛战士鲁迅,同时也是孩子们的深情保护者,他对封建教育毒害少年儿童的罪恶,是非常痛恨并竭力攻击的。他号召人们要“看住黑暗的闸门”,把孩子们放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他大声疾呼告诉人们“将来”是孩子们的时代,他大声疾呼“救救孩子”,指出这对于“我们名字、民族的前途关系是极大的”。
为了我们“民族的前途”,他不仅勇猛的攻击了封建教育对儿童的有害影响,也提出了教育儿童的主张,他在《故乡》和《社戏》中。塑造了一群天真、活泼、勇敢和富有生活知识的农民儿子的可爱形象。通过这些形象,艺术的表达了鲁迅先生心目中真正的儿童生活,其中所蕴涵的教育思想,教育主张对我们每位从事中小学教育的教师都有启发作用。毛主席把鲁迅先生概括为“三家”: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我们给鲁迅先生封个“教育家”一点不为过。
在鲁迅的童年和少年时期,封建教育的思想的流,正在汹涌地泛滥。儿童从小就读难懂的古书,受种种封建宗法家规和礼节的约束,被迫成为“温文尔雅”的不苟言语的“小老头”,而鲁迅也正是这种教育的受害者。从他的父亲,私塾的先生到保姆阿长都无不用封建和礼教摧残过他的健康性格。特别是“私塾先”,他的一生就是“不许孩子愤怒、悲哀,也不许高兴”的一生。这种教育,是严重违反儿童的心理和生理的,所以鲁迅在他的童年时期,就表现自发的反抗情绪;在他成年后,更自觉地向这种反动教育进攻。
他反对封建教育对儿童“精神的虐杀”,反对把孩子教育成“钩头耸背、低眉顺眼,一副死板板的脸相的所谓‘好孩子’”;他对把孩子培养成“畏葸退缩,仿佛一个奴才,一个傀儡”,“不会飞也不会跳”的所谓“听话”孩子2。他要求孩子都成为敢怒敢笑的勇敢活泼的人。因为,在鲁迅看来,只有这种人才可能成为未来的战士,才有可能成为不甘奴役的“硬骨头”。
鲁迅这种教育儿童的思想是革命的,战斗的,而这种思想,又具体地艺术地表现在他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