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410个字。
记承天寺夜游
教学目标:
一、了解课文大意
二、整体感知作品内容
三、体会作者特殊的心境
四、体会凝练含蓄、饶有余味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
重点:整体感知作品内容,体会作者特殊的心境。
难点:体会作者特殊的心境,体会凝练含蓄、饶有余味的语言。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了解课文大意
二、整体感知作品内容
三、背诵此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介绍作者。
宋代有个大诗人叫苏轼,你们可曾读过他的诗文?我们在七年级上学期曾诵读过他的一首词,叫《浣溪沙》。哪位同学还能背诵?(指名背诵这首词)这位大文豪才华横溢,但他的命运却不太好。他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其心情可想而知。但他善于自我解脱,与友人张怀民一起夜游承天寺。承天寺的月色在他的笔下,显得澄澈透明,如诗如画。诗人陶醉于迷人的月色中,随缘自适,自我排遣,自豪地说:“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现在让我们与这位大诗人共同夜游承天寺吧!(出示课题)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
三、朗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大声朗读课文,借助页下注释,读准字音。
四、疏通文句。
(一)、教师提示一些重要词语,帮助学生理解文句。
1.注音
解( ) 遂( ) 寝( ) 荇( ) 柏( )
2.解释
欣然 :愉快地,高兴地 念:想,思考 无与乐者: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遂:于是,就 寝:卧,睡。相与:共同,一起。 步:徒步徐行,散步。
庭:庭院 空明:清澈透明。 交横:交叉错杂。
盖:连词,承接上文,解释原因,相当于“原来是”。
但:连词,只是,不过耳:相当于“而已”“罢了”。
3.翻译
(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译: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
(3)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