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25道题,约6240个字。
2006—2007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七年级语文试题
(120分钟,120分)
重要提示:本试卷分“试题”和“答题卷”两部分,考生必须将自己的解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卷”上,否则视作“未答卷”处理。考试结束后,考生只交“答题卷”;监考人员只装订“答题卷”。
原创者:山东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教研室,语文教研员 邓建明/djm4807@hotmail.com.
一、积累运用·夯实基础(30分)
1.请把下面一句话(包括标点)用工整、规范的行揩字抄写在方格内。(3分)
“体育之效,在于壮筋骨、增知识、调感情、强意志。”
2.下面各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2分)
A.粲然(càn) B.燕角(yān) C.热忱(chén) D.水门汀(dīng)
3.下面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
A.那地方叫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辟的,临河的小村庄。
B.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历尽心血。
C.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D.有一种人我是不喜欢和他下棋,那便是太有函养的人。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符合句意的一项是(2分)
A.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踊跃:形容情绪热烈,争先恐后。)
B.第二天,我向午才起来,并没有听到什么关系八公公盐柴事件的纠葛。
(纠葛:争论不休的事情。)
C.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推给人家。
(拈轻怕重:接受工作时挑拣轻松的,害怕繁重的。)
D.如果说的不中肯,两个人要一齐嗤之以鼻。
(嗤之以鼻:用鼻子出声,表示团结。)
5.下列不是表示时间的词语一项是(2分)
A.少顷 B.既而 C.俄而 D.既然
6.下列标点符号没有用错的一句是(2分)
A.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
B.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C.我也不敢像舞蹈家一般,内行地赞美她们的一举手一投足,是怎样地“本色当行”。
D.天哪,我流露了些什么,竟让他一语点破了我的心思。
7.判断下列表述的正误,对的打“√”,错的打“×”。(8分)
(1)《社戏》是一篇小说。小说是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通过对人物的塑造和故事情节、环境的描述来概括地表现社会生活的矛盾。
(2) “安塞腰鼓”是陕北高原特有的地域文化现象,也是陕北人精神风貌的象征。《安塞腰鼓》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散文。
(3)“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中的“目”原是名词,这里用作动词,“用眼睛看”的意思。
(4)《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作者
司马迁是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5)“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粱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是排比句。
(6)“满坐寂然”中的“坐”是名词,通“座”。
(7)“两天两夜没停的牛毛细雨又下起来了。”这句话没有语病。
(8)戏曲的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在京歌《唱脸谱》中有“红脸的关公战长沙”这么一句,那么关公属于“净”这一行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