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7500字。
高二第三册语文复习教案二
四川省华蓥中学:彭爱明
教学目标
1.了解唐诗、宋词在诗歌史上的地位。
2.唐诗、宋词的鉴赏。学会运用联想和想象,探究诗歌的意境;了解一点诗词格律知识。
教学时数
1 课时
教学步骤
一、阅读能力培养释要。
本单元选唐宋诗词17首,目的是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唐宋诗词的能力。其中,教读诗词5首,用于完成本单元的教学任务,使学生懂得读诗要仔细品味诗中意境,要粗知一些格律,并能读出诗的韵律美;自读诗词12首,以练习背诵为主,也要学习品味意境,教师宜少讲,有的可以不讲。
欣赏古代诗词,主要依靠学生反复诵读和自行领悟。诵读是读诗的基础,读诗而不能背诵,等于不读;能背诵,则日后必能有所领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必须牢牢把握这一点,把朗读和背诵放到所有环节的中心位置上来,用读来带动并加深领悟。当然,教师的点拨十分重要。教师要发挥个人独创,因篇制宜。点拨精当巧妙,才能开启学生的想象之门,有益于领悟。
《语文读本》第三册也有一个唐宋诗词单元,教师应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诵读,例如从中摘出一些名句,简要说说它们好在哪里,以引起学生诵读的兴趣。
二、基础知识聚焦
(一)文学常识
1.诗词知识
①古体诗 亦称“古诗”“古风”。诗体名,和近体诗相对。产生较早。每篇句数不拘。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后世使用五、七言者较多,不求对仗,平仄和用韵也比较自由,常用歌、行、吟等体裁。
②近体诗 亦称“今体诗”。诗体名。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同古体诗相对而言。句数、字数和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③格律诗 诗歌的一种。形式有一定规格,音韵有一定规律,倘有变化,需按一定规则。中国古典格律诗中常见的形式有五言、七言的绝句和律诗。词、曲每调的字数、句式、押韵都有一定的规格,也可称为格律诗。
④唐代诗歌简介
唐代的诗歌发展,达到了高度成熟的黄金时代。隋及初唐时期,齐梁形式主义诗风虽然还占统治地位,但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已开始对它表示反对,到了陈子昂,更大力扫荡齐梁诗风,标榜“风雅比兴”“汉魏风骨”的传统,在复古之中实现革新。李白继承着陈子昂的革新精神,创造了独特的浪漫主义诗风,完成诗歌革新的使命。到了杜甫,他的现实主义诗歌能够“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负起了继往开来的任务。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理论,更深刻地揭示了中华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
初唐时期代表诗人有虞世南、上官仪、沈佳期,宋子问、初唐四杰、陈子昂等,他们的诗歌显示出一种刚健的风骨,端正了唐诗发展的方向。
盛唐时期,唐诗的发展达到了繁荣的顶峰。以高适、岑参为主,并有王昌龄等人共同形成了边塞诗派,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继屈原之后的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
中唐时期,白居易、元稹、张籍、王建继承杜甫的传统,掀起了新乐府运动。还有韩愈、孟郊、李贺、刘禹锡、柳宗元等在诗歌上都取得了独到的成就。晚唐时期,诗歌具有了浓厚的感伤情调。代表诗人有杜牧、李商隐、皮日休、聂夷中、杜荀鹤等。
⑤词
词大约是在初盛唐产生,从中唐以后流行起来的新诗体,盛行于宋。词即歌词,指可以合乐歌唱的诗体。唐代称当时流行的杂曲歌词为“曲子词”,后来简称词。词的句式特征是长短句,从一字句到十一字句不等。词有多种词调(词牌),各种词调规定了各种词的文字声韵的固定格式,包括字、句多少,平仄、押韵等。词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凋、三叠等:按作家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婉约派。豪放派词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气势宏大,意境雄浑,抒发豪情壮志;婉约派词多抒情,婉转缠绵细腻,语言含蓄,题材狭窄,多写个人遭遇或男女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