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教案20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教案 / 高中第二册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63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6/11/23 16:23:42
  • 资源来源: 会员改编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69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5500字,引导探究型课例。
《 说“木叶”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二、课型:引导探究型。
三、教学设想:
    本文虽是一篇自读课文,但其内容主要是围绕古诗中的意象“木叶”深入到“木”的艺术特征进而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这个理论问题的,对于对中国古典诗歌只有浅近认识的学生来说,单凭自己的知识、能力积淀并不能完全把握作品的精髓。因此,教学中教师应担任引导者角色,引导学生进行思索、探究,通过比较的方法,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
    林庚先生深谙诗歌妙道,此文命中了诗歌创作与鉴赏的玄机,撩开了诗歌神秘的面纱。但林先生没有摆出那种“理论”的面孔来吓唬读者,没有故弄玄虚地搬弄术语,而是把深奥的文学理论渗透于古诗“木叶”意象的捕捉和阐释中。这样,读者也会在一种“潜在的力量”的影响下,不知不觉地参悟了深蕴其中的道理,走进诗歌的殿堂。解读这篇文章时,教者也应借助这种“潜在的力量”,通过多媒体课件,化抽象为形象,与无形中点化学生,引导他们含英咀华,于细微处见精神,认真体味“木”、“树”等词语不同的意味和艺术效果,解读诗歌的内涵和抒情意蕴,从而了解诗歌的语言特
点,把握鉴赏诗歌语言的方法。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要求课前预习课文。
六、教学步骤:
(一) 导入:
1、师:我国古代的诗人是“敏感而有修养的”,他们似乎参透了深奥的美学和心理学原理,创造了耐人寻味的精妙的诗歌语言,这语言有的已成为诗歌中的意象,是我们解读诗歌的一把把钥匙。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其中的一种----“木叶”。 
(二)感悟“木叶”和“树叶”的区别,探究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比较“木叶”“落叶”及“黄叶”,进而把握“木叶”的艺术特征。
显示“木叶”二字,问1:从概念上讲,“木叶”就是什么?
 讨论,明确:就是“树叶”(显示)。
问2:那么,二者在“艺术形象”上一致吗?请思考。(同时显示三幅画面)
同学们已经预习过课文,请同学们凭着自己的感觉,以及对课文的理解,确定一下这三幅画与“木叶”“树叶”的对应关系。
思考:既然二者在概念上完全一致,为什么会给人如此不同的感觉呢?请同学们结合作者所引用的诗句来体会。
边显示文中所引诗句边引导学生思考:
引1:
  树: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叶: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思悟:这所有的诗句,都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明确:枝繁叶茂。
引2:
  木叶: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落木: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思悟,讨论:体会这几句诗给你的感觉。(为帮助学生体会,播放杜甫《登高》的朗诵。)
明确:萧瑟、凄凉。
比较:“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与“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让学生自己体味,同时借助画面给学生形象的认识。)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

本月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