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教案44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苏教版 / 高中教案 / 必修四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32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6/11/17 23:17:34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2 总计:246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4200字。
琵琶行(并序)
江苏省溧阳中学  陆颖
【设计思想】
对本诗的教学,一般是在学生朗读、背诵的基础上,先简要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再逐字逐句逐段详细分析,然后引导学生体会音乐描写的高妙,分析诗歌双线交织的结构特点,最后归纳诗歌的主旨。这样的讲析内容基本照抄教学参考书,没有创意,比较平庸。本设计拟突破此模式,设计带有独特视点和角度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树立全新的诗歌鉴赏观,提高诗歌鉴赏能力。把讲台让出来,让学生自己去解读,同时包含师生角色的转变,让师生、生生之间通过思维的碰撞产生智慧的火花。一首诗,好似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它有自身的构造特点和整体的美学意蕴。我们教学绝不可用肢解法。因为这种教学方法只注重局部词句的剖析,不注重诗的整体美学意蕴的把握,易使学生“一叶障目,不见森林”。诗歌教学最深层的含义,不是教学生如何读懂诗,而是教其如何去读诗,使其获得方法认知和得到情操陶冶,这就要求我们应用系统论的观点去看待诗,应用整体的精神教学诗。大家知道,看维纳斯,若用分解剖析的态度,那不免有断臂的缺憾;若用整体精神,我们就发现,那动人心处恰恰在优美丰腴的身姿配上了一只断臂。诗歌教学,需要的就是这种看维纳斯的意识。
本设计是问题式,由三个问题组成,即:1、谁解琵琶声;2、谁解青衫泪;3、谁解风物意。 
【教学内容分析】
《琵琶行》是一首抒情性很强的长篇叙事诗,作于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的第二年。诗中塑造了一个飘零憔悴的琵琶女形象,她那幽怨的琴声和不幸的身世深深地打动了诗人,两人相似的经历,激起了他情感的共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最突出的艺术特点是:以其富有音乐性的语言叙事、写景。特别是摹写音乐形象,用以抒发人物情感。
【教学目标分析】
 1、欣赏并学习诗中运用形象比喻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2、领悟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点。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教学准备】
1、印发预习材料,要求学生课下预习,早读检查(包括:A、作家作品  B、写作背景  C、掌握生字生词  D、熟读课文)
2、教师准备音像资料、文字资料,制作Powerpoint。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1、播放音乐:古筝曲《广陵散》,发思古之幽情。
【以上为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激发兴趣,奠定本堂课浪漫的基调】
2、由白居易祠导出《琵琶行》
  白居易祠中有一副著名的对联:
枫叶四弦秋,棖触天涯         ;浔阳千尺水,勾留江上别离情。
      (让学生凭借初读课文的印象,填补空缺处的三个字)
       明确:原对联是“迁谪恨”三字。
二、由上个问题,引出作者介绍和写作背景。
    让学生按预习内容来自行讲解,其他学生可加以补充。
【摆脱呆板地介绍作者的窠臼,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三、鉴赏诗歌
1、 谁解琵琶声 
(1)听《琵琶行》配乐诗朗诵。重点欣赏摹写音乐的语段。(多媒体课件字幕与声音同步,学生低声跟读)
【落实诗歌诵读,有助于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怀,提高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能力】
(2)提问:读了本诗,我们恐怕更多的是对琵琶女的命运掬一把同情泪。确实,琵琶女的命运令世人感叹。但是,我们是否能够从琵琶曲调的起伏变化中,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和生活变化的轨迹呢? (学生自由讨论,推选代表发言)
明确:整个曲调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前奏曲”:“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浔阳江边,风寒月冷,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所以其出场弹奏时旋律低沉抑郁。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