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650字。
资源来源:厦门十二中 陈爱娃 E-mail:chengaiwa163.com
15、寻找时传祥
――重访精神高原
――孙德宏
一、教学目标
1、领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味人物通讯的基本特点。
3、体会“于朴素中见奇崛,于平实中显机锋”的特点。
二、重点难点:
重点:1、阅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与主题,理解题目的深刻含义。
2、理清文章思路、梳理文章结构,了解时传箱的事迹及思想。
难点:对文章中某些句子深刻含义的理解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文革”期间,一个师傅一手带大人,把师傅大了:“文革”后,他带着妻儿跪在师傅的遗像前。泪流满面......
是什么力量使他举起了手?又是什么力量使他下跪?
“革命”了的“文化”刮起的狂风,既毁掉了一个掏粪的工人,也毁掉了共和国的主席,更毁掉了我们做人的良知。(孙德宏语)
今天,寻找这种良知,是个沉重的话题,但值得庆幸的是:时代在呼唤这种良知,时代需要这种良知。
板书:《寻找时传祥》――孙德宏
二、检查预习情况
诚挚( ) 黯( )然 人海茫茫 人事沧桑
三、简介作者和时传祥
孙德宏(1962-),男,黑龙江哈尔滨人,文献资料中心副研究馆员。
时传祥,1915年出生于山东省齐河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因家乡遭遇灾荒,他14岁便逃荒流落到北京城郊,受生活所迫当了掏粪工。那时的城市清理厕所主要靠人工来做,因而产生了“掏粪工”这一行业。时传祥的工作就是每天用粪勺挖、用粪罐提、用粪桶背、用粪车运,清理城里的粪便。旧北京城的路非常难走,时传祥每天推着送粪的破轱辘车,由六部口到广安门,再到姚各庄、小井一带。他来回二三十里,常常是“一步三歪,步步打转”。无论刮风下雨,严寒酷暑,他都要每天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