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600字。 
《山居秋瞑》课堂实录  
今天在上课之前,我先叫一个同学起来讲一讲律诗的章法,你能够知道多少说多少,胡婷。”  
胡婷站起来说:“首联要破题,颔联和颈联的格式应该不同,比如两联里面的动词一般尽量不要放在同一个位置。然后尾联应该有一个总结的作用。”  
“我发现她说得非常好!有没有同学补充一下?文思泉。”  
文思泉补充道:“颈联应该是破题,颔联是承题。”  
“颈联在前还是颔联在前?”  
她连忙纠正:“颔联在前,颔联要破题,颈联承题。然后尾联除了总结,还可以放开一笔。”  
“你说的放开一笔很准确,就是说尾联即可以就题作结,也可以放开一笔,余韵无穷。那么破题的是哪一联?”  
“首联!”同学们纷纷说。  
“你刚才说是的颔联。那么承题的应该是哪一联?”  
“颔联!”  
“那么颈联就应该转了,颈就是脖子,脖子的功能就是转动。一首好的律诗往往不自觉地符合这种规范。前几天我偶尔发现我学生时代写的律诗--那时候我喜欢写诗,主要是写同学闹着玩,我后面坐着一个陕北的同学,他喜欢画画,我就帮他题诗。我发现的这首诗起因很有意思,一天早晨我落枕后,歪着脖子走进教室,大家都笑我,我就题诗一首,名曰《歪脖歌》。”  
大家都哄笑起来,我开始读那首诗:  
昨夜高枕会南柯,晓起方觉已歪脖。  
群筋越轨痛难忍,众人皆哂奈若何!  
灞桥柳美皆因曲,李贺文奇波折多。  
时风日下须斜看,世人心歪反笑我。  
我边读边按律诗章法分析,也讲了不合律之处,课堂上笑声不绝。我顺便读了同时发现的另一首诗:  
五月流火已近人,羲和乱日蝉不闻。  
经霜松盖有残枝,初发柳条无精神。  
周公处处乱笔迹,南柯时时入梦魂。  
安得舒臂千万尺,扯将云彩洗凡尘。  
“好,我们来看《山居秋暝》。我先问大家一句话,你在看这首诗的时候,觉得作者想要表达什么,可能在哪一句出现的相对比较频繁?”  
我想他们大概会说是首联和尾联,因为首联是破题,而尾联则是结题,结果学生齐声说:“尾联!”  
“为什么是尾联?”  
下面七嘴八舌地说,大意仍然是根据律诗的章法。  
“大家说得很好!因为尾联结题,所以往往在尾联出现,这指的是就题结的情况。而且往往出现在第八句。我要问一个同学,你觉得作者想要表达什么?”  
我叫起了韩利,她说:“它表达了诗人对归隐的一种渴望。”  
“你从哪儿看出的?”  
“就是最后一句: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两句没有提到归隐呀?”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又换句子了?不敢坚信自己是正确的?我不过是问一个理由而已。”我笑了,“‘王孙自可留’里用到了一些典故,这些典故出自什么地方?”  
“《楚辞·招隐士》。”学生纷纷说,这个注释上是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