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9000字。
第一编 现代文阅读
第一章 阅读能力
一 理解能力的提升
【导言】
现代文阅读测试的含义往往不是词典义,而是具体语境中的具体含义。因此,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语是阅读的重要原则。现代文中的重要句子,可能显示文章主旨或要点,传达重要信息或材料,暗示作者感情或思想,标志文章转折或突破等。
【指点迷津】
1.语境包括一定的上下文和具体的人物、时间、地点、场合、写作背景等。那么,如何结合语境揣摩理解现代文中的重要词语呢?
(1)辨析多义词,应当瞻前顾后,准确捕捉上下词、上下句甚至上下段中的关键信息,以及为我们理解词语在词义、色彩、感情上的差别提供的暗示信息,从而理解词语在不同语境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含义。
(2)理解有关术语、概念或陌生词语的具体含义,要根据上下文的阐述和有关信息判断,尤其要注意写作时间与语言风格的影响。
(3)理解指代词或某些词语的指代内容,要理解词语前后语句的关系,确定指代对象的位置和范围,从而找出指代词或某些词语的指代内容。
2.理解重要句子,离不开具体的语言环境。首先,从句子本身入手,看清句子在文中的位置,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对于提纲挈领的句子、承上启下的句子以及对上文概括总结的句子,要考虑它们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管辖”的范围多大,从句子的“辖区”内寻找答案。
其次,从辨析句子间的关系入手,看本句与上下文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说,句间关系有:指代(复指)、总分、说明、因果、扩展(含阐述、解说)、比较呼应等。要注意记叙前后的议论、议论前后的记叙、说明前后的判断与描写;尤其要注意从相邻的上下句中寻找解读重要语句的信息。
最后,理解和分析言简意赅、令人玩味而又有文采的语句,要从理解修辞格入手,分析语句的表现形式,结合语境来透视其深层意义;对于概括性的语句,要作拓宽式的深入理解,包括表达的感情和表达的效果。
【例】阅读下文,完成1~6题。
画虎
朱湘
(1)“画虎不成反类狗,刻鹄不成终类鹜。”自从这两句话一出口,中国人便一天比一天没出息了。
(2)谁想得到这两句话是南征交趾的马援说的。听他说这话的侄儿,如若明白道理,一定会反问:“伯伯,你老人家当初征交趾的时候,可曾这样想过,征交趾如若不成功,那就要送命,不如作一篇《南下赋》罢。因为《南征赋》作不成,终究留得有一条性命。”
(3)这两句话为后人奉作至宝。单就文学方面来讲,一班胆小如鼠的老前辈便是这样警劝后生:学老杜罢,千万不要学李太白。因为老杜学不成,你至少还有个架子;学不成李的时候,你简直一无所有了。这学的风气一盛,李杜便从此不再出现于中国诗坛之上了。所有的只是一些杜的架子或一些李的架子。试问这些行尸走肉的架子,这些骷髅,它们有什么用?光天化日之下,(a)让这些怪物来显形,(b)一无所有反而好些。因为人真知道了无。才能创造有;拥着伪有的时候,决无创作真有之望。
(4)画不成的老虎,真像狗;刻不成的鸿鹄,真像鹜吗?不然,不然。成功了便是虎同鹄,不成功时便都是怪物。
(5)成功又分两种:一种是画匠的成功,一种是画家的成功。画匠只能模拟虎与鹄的形色,求到一个像罢了。画家他深知创形的秘密,发现这形后面有一个什么神,发号施令,在陆地则赋形为劲悍的肢体、巨丽的皮革,在天空则赋形为剽疾的翮翼、润泽的羽毛;他然后以形与色为血肉毛骨,纳入那神,抟成他自己的虎鹄。
(6)拿物质文明来说,研究人类科学的人如若只能亦步亦趋,最多也不过贩进一些西洋的政治学、经济学,既不合时宜,又常多短缺。实用物质科学的人如若只知萧规曹随,最多也不过摹成一些欧式的工厂商店,重演出惨剧,肥寡不肥众。日本便是这样:它古代模拟到一点中国的文化,有了它的文字、美术;近代模拟到一点西方的文化,有了它的社会实业:它只是国家中的画匠。我们这有几千年特质文化的国家不该如此。我们应该走进物质文化的内心,搜出各根底原理,观察它们是怎样配合的,怎样变化的,再追求这些原理之中有哪些应当铲除,此外还有些什么原理应当加入,然后淘汰扩张,重新交配,重新演化,以造成东方的物质文化。
(7)东方的画师呀!麒麟死了,狮子睡了,你还不应该拿起那支当时伏羲画八卦的笔来,在朝阳的丹凤声中,点了睛,让困在壁间的龙腾越上苍天吗?(略有删节)
[注]朱湘(1904—1933),中国现代诗人。
1.“画虎不成反类狗,刻鹄不成终类鹜”这两句话的比喻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根据修辞特点理解句意,找出这个比喻句的喻义。“画虎不成反类狗,刻鹄不成终类鹜”的本义是文中的话——“画不成的老虎,真像狗;刻不成的鸿鹄,真像鹜”,比喻义可从文中推断。
【答案】比喻模仿不到家,反而弄得不伦不类。
2.对文章开首引用“画虎不成反类狗,刻鹄不成终类鹜”这两句话的作用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提出文章中心,表明作者的观点。
B.交代写作背景,说明与《南征赋》的关系。
C.激发读者兴趣,增添文章的文采。
D.引出本文话题,确定议论的线索。
【解析】通过题目提供的选项,可以用排除法寻找答案。文章开头引用的俗语,只是引出本文的话题,确定议论的范围、角度、线索,D正确。而没有揭示文章中心、观点,也没有交代写作背景,所以A、B两项不正确。C项表面看来是可以的,但这引文仅仅是“激发读者兴趣,增添文章的文采”吗?这又显得单纯些,与主题关系若有若无,仅仅是“添点文采”,由此推断引文作用不大,由此看来,这种说法不恰当。
【答案】D
3.“这学的风气一盛,李杜便从此不再出现于中国诗坛之上了。”对这一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学的风气一盛,李白、杜甫的诗从此不再被中国诗坛所重视了。
B.这学的风气一盛,中国诗坛上不再可能出现李白、杜甫这样杰出的诗人了。
C.这学的风气一盛,人们从此不再学习李白与杜甫的诗了。
D.这学的风气一盛,中国诗坛上从此不再有李白、杜甫的地位了。
【解析】该句中的关键词是“学”字,这里的“学”即“模仿”,是亦步亦趋,这样去学杜甫、李白,按文中的说法,就只学了个“架子”,还怎么谈得上创造?A项与C项都谈了李杜的诗是不符合这个题目要求的,李杜本身的诗不在这之列。D项说“不再有李白、杜甫的地位”也不正确。
【答案】B
4.填入第3自在段(a)(b)处恰当的虚词是(a)_________ (b)_________。
【解析】这个复句是选择关系,选择关系是几个分句都说出来,要求选出一种,表示“或此或彼”“非此即彼”“与其这样不如那样”等意思,常用的关联词语有“或者……或者……”“不是……就是……”“是……还是……”“与其……不如……”,根据该句的上下文判断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与其……不如……
5.第5自然段中“画匠的成功”与“画家的成功”有什么区别?
答:画匠的成功在于________________;画家的成功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此题可以从理解文中词语的角度来看“画匠的成功”与“画家的成功”的含义。这可以从相对相反的上下文线索来理解。
【答案】 画匠的成功在于只求形似;画家的成功在于形神兼备。
6.第6自然段画线部分的意思,就是指我们常说的对待外国文化应有的态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此题可根据句中关键词语理解句子。这个句子的关键词语有“淘汰扩张”“重新交配”“重新演化”“造成”“东方的物质文化”等,再将这些关键词语概括就可得出答案。
【答案】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评说】通过整体感知这6个小题,可知文章谈的是关于艺术上的模仿与创新的问题。1、2、3题是关于句子的考题,4题是关于虚词的理解与运用的考题,5、6题从要求来看,是考查对内容要点的理解,但我们在解题时,仍可以从理解文中词语和文中句子的角度寻找答案。
【牛刀小试】
(一)阅读下文,回答l—2题。
1.即使穿过普通的透明材料,比如玻璃或水,光速也会略微降低,因为光会与组成材料的原子相互作用。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影响是微弱的,并且任何加强这种影响的试图都会导致光的吸收。因此重要的是使光的速度降低,而且不至于被吸收。韦尔奇博士通过小室做到了这一点。
文中画线处“影响”一词的意思是 ( )
A.普通的透明材料使光的速度降低
B.光对于所通过材料的原子的作用
C.小室中热的铷原子减慢光速的效果
D.两束经过细微调节的激光的干扰
2.人类总是依据自身的利益评价外部事物,将之分成优劣好坏,而大自然则另有一套行为规范与准则。现在人们闻之色变的沙尘暴,即由于强烈的风将大量沙尘卷起,造成空气混浊,能见度小于千米的风沙天气现象,其实古已有之。它本是雕塑大地外貌的自然力之一,是大自然的一项工程,并且在全球生态平衡中占有一席之地。
下列对沙尘暴的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 )
A.沙尘暴是由于风将大量沙尘卷起,使空气混浊,能见度小于千米的风沙现象。
B.沙尘暴是雕塑大地外貌的自然力之一,是大自然保持全球生态平衡的一项工程。
C.从地质史上看,沙尘暴是风力对草原带有的风化物质进行筛选分类的结果。
D.沙尘暴是那些颗粒适中的粗砂和细砂被大风吹移到附近就地聚集成沙漠形成的。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6题。
春之怀古
张晓风
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绿意内敛的山头,一把雪再也撑不住了。噗嗤的一声,将冷脸笑成花面,一首澌澌然的歌便从云端唱到山麓,从山麓唱到低低的荒村,唱入篱落,唱入一只小鸭的黄蹼,唱入软溶溶的春泥——软如一床新翻的棉被的春泥。
那样娇,那样敏感,却又那样混沌无涯。一声雷,可以无端地惹哭满天的云;一阵杜鹃啼,可以斗急了一城杜鹃花。一阵风起,每一棵柳都吟出一则则白茫茫、虚飘飘,说也说不清、听也听不清的飞絮;每一丝飞絮都是一株柳的分号。反正,春天就是这样不讲理、不逻辑,而仍可以好得让人心平气和。
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满塘叶黯花残的枯梗抵死苦守一截老根,北地里千宅万户的屋梁受尽风欺雪扰犹自温柔地抱着一团小小的空虚的燕巢。然后,忽然有一天,桃花把所有的山村水郭都攻陷了,柳树把皇室的御沟和民间的江头都控制住了——春天有如鲜明的王师,因长期虔诚的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