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教案1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初中教案 / 八年级上册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28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4/3/4 21:39:00
  • 资源来源: 会员原创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267
  • 下载点数: 0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愚 公 移 山
珠海市平沙二中  友贤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实词,了解文中“之”、“焉”等虚词的用法,懂得句意。
2、领会这则寓言丰富深刻的内涵,认识愚公精神的可贵。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文言文的实词的意思。
 难点:领会寓言的深刻含义。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愚公移山这个故事同学们知道吗?听说过吗?愚公移山的故事,在我们国家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今天,我们就学习这篇文章。
二、教师范读一遍课文。
三、正音。(见投影)
四、同学朗读课文。
五、讲解课文。
1、讲读第一段。
(1)学生齐读第一段。
(2)理解词语、句子。
方:方圆,指面积。  本:原来。 之:的。 河:黄河。 阳: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叫做阳。
(3)问:“方七百里,高万仞”,这两句写什么?其用意何在?(这两句写太行、王屋两座山异常高大。写此二句,用意在于说明要挖掉这两座山简直太难了,这件事非平常人所敢想、所敢为。这两句为后面写愚公作了铺垫。)
(4)问:“本在冀州之南”中的“本”,去掉行不行?为何要有此字?(有此“本”字,说明了这两座山原先的位置所在,这就为山被移走打下伏笔。若无“本”字,这句就失去此意,无此作用。)
(5)问:从寓言故事这个角度看,先写这段有什么作用?(这段是愚公移山故事的前奏,先写这段是要为故事制造一个“悬念”:这么高大的两座山已经不在原先的地方,这是怎么回事?增加了故事的吸引力,激起读者探求答案,乐读文章的兴趣。)
2、讲读第二段。
(1)教师启发提问:愚公为什么要发起移山呢?愚公召集的“家庭会议”开得怎么样?
(2)引导学生学习“北山愚公者……聚室而谋曰”,重点学习:且(将);惩(苦);之(主谓之间助词)等词的解释。
(3)分析“家庭会议”。
A、愚公提出的“移山”目标代表了“北山”人的共同愿望,首先是“杂然相许”。
B、愚公妻“献疑”是:第一,出于对丈夫的关心;第二,提出“移山”的具体问题,完全是为了更好地完成“移山”任务。
C、意见一致,立即行动。
(4)提问:参加“移山”的一共有几个人?(五人)
(5)提问:写愚公及其子孙们移山,为什么要穿插京城氏之孀妻弱子“跳往助之”的情节?(A、“遗男”“跳往助之”,表示得到了邻居的支持,连小孩子都来了,说明是“北山”人的共同愿望;B、从表达上看,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避免了单调,“跳往助之”四字,把孩子欣欣然的神态写出来了。)
(6)总结:
问:第二段的内容包含哪两层意思?(A、“北山愚公者……隐土之北。”写老愚公决心铲平这两座大山,除去进出道上的阻碍,他的打算得到家人的赞同。B、“遂率子孙……始一返焉。”写老愚公领着家人投入开山除障,运土搬石的艰巨劳作,邻人孀妻的小孩子也跑去和他们一同干起来。)
问:这一段写了愚公的什么思想精神?(这一段写了愚公具有崇高的思想、宏远的志向、坚强的决心。愚公要开山除障的打算是为了子孙后人着想,泽及后人,他的思想是崇高的;愚公要子孙们和他一起“毕力平险”,开出一条能豫南、达汉阴的道路,亲自领着子孙坚忍不拔地挖山运石,其志向之宏远、决心之坚强可知。)
六、布置作业:1、朗读全文。
2、完成《掌握语文》中相应的练习。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