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500字。
捕捉精彩的生成 演绎灵动的课堂
屯溪六中 丁爱宁
内容摘要: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死板地执行自己的教案,将“生成”视为“节外生枝”,我们认为课堂教学既要有“预设”又要有“生成”,没有“预设”,课堂就是胡乱无序的盲动,会严重影响课堂教学质量。没有“生成”,课堂就是封闭僵死的操练,会漫漫扼杀师生的创新精神、探究欲望和生命活力;于是,如何看待“预设”下的“生成”,如何形成“非预设性教学”,如何有效地在课堂中进行再次备课,如何发挥教师的教学机智就成为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
理论依据一:“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
------布鲁姆
理论依据二: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
------苏霍母林斯基,关键词:新课程 生成 预设 非预设性教学 教学机智
备课是每位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必备环节。为了有效完成教学目的,提高教学质量,教师预先选择和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并写出教案,这样的做法是无可厚非的。但目前课堂教学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教师总希望学生按照自己预先的设计过程走,总希望学生提出自己预料中的问题,甚至是预料中的答案,否则教师就会认为课堂是失败的,而对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或者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决不予以理睬。这是因为教师的意识中只是为了完成所谓的 “教学任务”,按预定的教案在教学,千方百计地把学生拉到自己的教学思路中来,绝不允许学生出“格”。因此抓住学生在课堂中的闪光点,打破预设,利用教师的灵感进行课堂的再次备课,形成“非预设性教学”和生成式课堂尤为重要。
一、 改变观念,构造生成式教学模式:
也许许多教师会这样认为:课堂出现自己在备课时没有预料的问题或答案就意味着教学效果不好,教学设计不到位。将这些意外视为洪水猛兽,因此为了减少这些意外的发生,教师千方百计地把课“做”得又圆又满,决不容许学生有出错的余地。其实,这是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