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6700字。资料全面
《勾践灭吴》教案
一、导语:
颜迈为颂扬蒲松龄坚忍不拔的意志而写的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这幅对联中出现了两个著名的成语典故,一是“破釜沉舟”,一是“卧薪尝胆”。有哪位同学知道这两个故事的,请讲讲。
(“破釜沉舟”,讲的是我国秦朝末年的楚霸王项羽即上联中的“有志者”,我们后面有一篇课文《鸿门宴》里,讲会讲到他。当时他作为上将军,率领其军队与秦军交战,要越过漳河到对岸抢占对方的阵地,为了表示有进无退,有战必胜的决心,他与军队渡河之后,要把军队中的“釜”——古代一种煮饭的锅,全部砸碎,把渡船也砸烂沉到江底,大家推测一下项羽的目的是什么?背水一战。正因为如此,于是他的军队士气高涨,异常勇猛,与秦军大战九次,取得了巨鹿之战的胜利,打败了秦军的主力,为以后攻破秦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就是“破釜沉舟”。
而下联中的“苦心人”讲得又是谁呢?勾践。蒲松龄这幅对联写得是相当之好的,当同学们面对一道道需要攻克的难题的时候或者面对高考沉重压力的时候,大家就想想项羽和勾践,只要有决心并付出了努力,你们的汗水就决不会白流。
他是怎样在失败后卧薪尝胆,处心积虑,务求报仇雪耻,终于达到目的的呢?今天,我们结合历史事实和课文的记述,看看这位“苦心人”是如何实现心中理想的。
(古代曾有“春秋五霸”之说,五霸的一般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但宋襄公并未能称霸,而争霸的大国还有吴、越,于是对“五霸”,其说不一。)
二、题解:
1、关于《国语》
《国语》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关于它的作者,历史上多有争议。唐宋以前,人们都认为是与孔子同时代的左丘明所著。如西汉时的司马迁、东汉的班固都持此说。按照他们的说法,《国语》的成书经过为:孔子作《春秋》后,左丘明为之作传,即《春秋左氏传》。后来,左丘明不幸失明,但他“雅思未尽”,根据传注《春秋》时所剩材料,编著了一本《国语》。故《国语》又被称为《春秋外传》,《春秋左氏传》被称为《春秋内传》。然而,唐宋以后很多学者对左丘明是《国语》的作者一事提出异议,作者有待进一步考证。
《国语》的文字质朴简练,文学成就虽不及《左传》,但也是先秦时期一部重要的散文著作。《国语》内容涉及八国,以记载言论为主,但也有不少记事的成分。全书不是系统完整的历史著作,采择有多有少,以《周语》的记载最详备,其余各国所记,故名为《国语》,都是侧重在某几个人物和事件上。可能作者所掌握的原始材料就是零散的,他只是将这些材料汇编起来,所以各国史事的详略多寡也不一样。
2、 关于本文时代背景
提问:学生通过对《烛之武退秦师》的学习是否对春秋时期中国的政治格局有一个初步认识? 是怎样的?
引导:是和平安定的?还是战乱的?——是战乱的。春秋后期原本统一着中国的周王朝衰落,诸侯势力兴起,相互讨伐战争,争夺土地和资源,中原大地可谓狼烟四起。而在长江下游东南沿海地区也有两个国家不甘示弱,争得不可开交,他们是吴国和越国,吴王阖闾曾经打败过吴国西面强大的楚国,一心想向中原地区扩展自己的势力,当诸侯的首领,可是其南面的越国也一天天强盛起来,不断地派兵骚扰吴国的边境威胁到吴国的后方,使它北上争霸受到严重的牵制,吴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