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230字。
《孟子》二章
教学目的:
1、学习两篇短论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及条分缕析、环环相扣的论说语言特色。
2、了解并掌握课文中一些古今异义词,学习课文中的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
3、正确理解并认识“天时、地利、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并从中得到应有的教益——人才要在艰苦中造就。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直接导入。
二、作者介绍:
孟子,名轲,字子舆,思想家,教育家。地位仅次于孔子,是儒家学说的代表人物,后世常以“孔孟”并称。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
三、课文讲析: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板书课题。
2、教师范读课文。
3、学生齐读课文,并思考:题目中的“道”指的是什么?
4、结合课文练习,理解“道”,指的是施“仁政”。
5、课文分析:
那我们来看看这个问题课文怎么论述的。首先看课文的第一段说的什么。
词语讲解:
天时:有利于政、战的时令、气候(联合结构)。
地利:地理上的有利条件(偏正结构)。
人和:指全国人民团结一致,上下齐心(偏正结构)。
从这一句话来看,最重要的是什么?对,人和。作者以顶真的修辞方法,说明人和是最重要的。
齐读二、三两段,看看这两个段落分别论证了什么。
明确:第二自然段论证“天时不如地利”,第三自然段论证“地利不如人和”。第二自然段从攻的一方来说,第三自然段从守的一方来说。
词语讲解:
郭:外城;
环:围;
……者……也:判断句式。
是:这,指示代词。
从作者的交代来看,这座城是一座小城。进攻一方的力量又如何呢?我们从“环而攻之”可以看出,攻势是很强大的。那怎么会不胜呢?原来是“天时不如地利”呀。
词语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