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左”道“右”
今天,“左”和“右”是表示方位的名词,而在我国古代,“左”和“右”可以表示尊卑。但是,“左”和“右”谁尊谁卑,却是一言难尽的。因为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不同的场合,是不尽相同的。
在官职上,古代大多尊“右”。周朝规定,天子面南而坐,诸侯朝于天子,则面向君王按尊卑顺序一字排开,官位高者在右边,官位低者在左边,这也许就是古代尚“右”的原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因为蔺相如的功劳大,拜做上卿,让他的位置高于廉颇,位在廉颇之右,“右”表示尊贵。“无能出其右者”(《促织》),“右”为尊。
但这种尚右之礼随国家的变化和时代变迁也有一些变化,《屈原列传》中屈原是“左徒”,比右徒大;《鸿门宴》中,项伯是楚国的左尹,比右尹大;三国时,魏吴官职也尚左,“遂以周瑜、程普为左右督”(《赤壁之战》),周瑜是左督,比程普的官职高。“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中右丞相低于左丞相,所以“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琶行》),“左迁”是降职,因为这时以“左”为卑。而明朝时,明太祖还曾命令“百官礼仪俱尚左,右国相为左国相,余官如之”(《典故纪闻》)。
古代乘车(战车除外)则有尚左的规则,左边的位置是尊位,是贵宾席或尊者之位,御者居中,另一位在车右陪乘的叫骖乘,起保卫作用。颜师古《<汉书>注》:“乘车之法,尊者居左,御者居中,又有一人处车之右,以备倾侧。”左为尊位,还有安全方面的原因:御者一般用右手握鞭策马,挥鞭驾车时难免伤及右边的乘者,左边则相对安全。因左边是尊位,故古人请别人坐车时空着左边的车位叫“虚左”,表示对人的尊敬。“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信陵君窃符救赵》),信陵君将左位空下,这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