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300字。
石钟山记
一、基本设想
1.这是一篇机动课文,学生是否诵读它以及读哪些部分,可由教师根据自己教学班的实际情况来决定。“单元教学安排”中提出背诵文中“至莫夜月明……古之人不余欺也”这一部分,是因为能记诵这一部分就掌握了作者考察的内容,对“郦元之简”、“李渤之陋”可以了然于心,但这只供教师参考。
2.要在粗知课文大意的基础上选背。粗知课文大意有两个办法:一是分析课文结构,归纳各部分大意。二是用相同内容的作品来比较,在一般教学班里可以用说明方式改写原作,在基础较好的教学班里无妨用俞樾《春在堂随笔》中记石钟山的条文(见附录)来做比较。
3.选背部分只要求在课上读得顺畅,课后学生自由练习背诵。
二、诵读的准备
1.仔细阅读全文,并根据下面的提示画出有关的语句。
本文是一篇考察记,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写作者对郦道元和李渤关于石钟山山名来由的说法产生怀疑,这是交代考察的缘由;第二部分写作者路经湖口时先访寺僧,后游绝壁,终于发现了“钟声”的来源,这是记考察的过程;第三部分是作者的议论,主要是“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这句话,这是从实地考察中得出的结论。
要求画出的语句有:①郦道元关于山名来由的说法;②李渤关于山名来由的说法;③苏轼所发现的两处声源及其发声的道理;④苏轼对郦说和李说的评价。
2.将下面一段改写文字跟这篇课文作比较,看看二者有哪些异同。
石钟山位于彭蠡之口,有绝壁临江,其下皆石穴,不知其浅深。微波入之,涵澹澎湃,有声发于水上,噌如钟鼓不绝。近港口处,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发为坎镗之声,与噌者相应和,如乐作焉──此山名之所由也。郦元注《水经》,但云“水石相搏,声如洪钟”,失之不详。唐李渤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自以为得之,其实悖矣。
这段文字最好课前印发给学生(或用大字抄写贴出),因为它兼有概括原作内容要点的作用,可以帮助学生预习得更好。
三、诵读指导
1.粗知课文大意
先试读一遍全文,正音,并检查所画语句。
比较原作和改作的异同,下面只列出比较的要点:
①两作基本内容相同,但原作是考察记,依次写出考察的缘由、机会及经过,也抒发了作者的感想;改作是科学性说明文,只着重说发声现象,兼谈旧说是非。
②原作写作者由疑而察,由察而叹而笑,通篇有强烈的个性色彩;改作全用客观说明口气,评旧说也是据事实论是非,无讥嘲之意。
③正因为有上述不同,所以材料安排的顺序也不同。
需要解释的问题有:
①关于本文的体裁:有些选本认为这是一篇游记,理由是文中不仅记述了作者的游踪,也有生动的景物描写(“大石侧立千尺……此鹳鹤也”);此外,古人在游览中进行考察也是常有的事。这种说法也是可取的。游记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