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32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粤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39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6/10/3 21:10:47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23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5小题,约11500字。 
2006—2007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级联考
语文试题           
试卷说明:1本试卷分两部分,共7页,25小题,满分为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2考生在密封线内填写姓名、考号等信息
          3 答案答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用黑色钢笔或签字笔答题,不准使用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答题的答案无效。
第一部分  阅读鉴赏(共76分)
一、古诗文阅读鉴赏(共39分)
(一)文言文阅读(21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
  齐湣王既灭宋而骄,欲为天子。
  燕昭王日夜抚循其人,益为富实,乃与乐毅谋伐齐。乐毅曰:“齐,霸国之余业也,地大人众,未易独攻也。王必欲伐之,莫如约赵及楚、魏。”于是使乐毅约赵,别使使者连楚、魏,且令赵啖秦以伐齐之利。诸侯害齐王之骄暴,皆争合谋与燕伐齐。燕王悉起兵,以乐毅为上将军。秦尉斯离帅师与三晋之师会之。赵王以相国印授乐毅,乐毅并将秦、魏、韩、赵之兵以伐齐。齐湣王悉国中之众以拒之,战于济西,齐师大败。分魏师以略宋地,部赵师以收河间,身率燕师,长驱逐北。剧辛曰:“齐大而燕小,赖诸侯之助以破其军,宜及时攻取其边城以自益,此长久之利也。今过而不攻,以深入为名,无损于齐,无益于燕,而结深怨,后必悔之。”乐毅曰:“齐王伐功矜能,谋不逮下,废黜贤良,信任谄谀,政令戾虐,百姓怨怼。今军皆破亡,若因而乘之,其民必叛,祸乱内作,则齐可图也。若不遂乘之,待彼悔前之非,改过恤下而抚其民,则难虑也。”遂进军深入。齐人果大乱失度,湣王出走。燕王亲至济上劳军,行赏飨士,封乐毅为昌国君,遂使留徇齐城之未下者。乐毅闻昼邑人王蠋贤,令军中环昼邑三十里无入。使人请蠋,燕人曰:“不来,吾且屠昼邑!”蠋曰:“忠臣不事二君,烈女不更二夫。国破君亡,吾不能存,而又欲劫之以兵,吾与其不义而生,不若死!”自奋绝脰而死。燕师乘胜长驱,齐城皆望风奔溃。乐毅修整燕军,禁止侵掠,求齐之逸民,显而礼之。宽其赋敛,除其暴令齐民喜悦。六月之间,下齐七十余城。
  荀子论之曰国者天下之利势也得道以持之则大安也大荣也积美之源也不得道以持之则大危也大累也有之不如无之及其綦也索为匹夫不可得也。故用国者义立而王,信立而霸,权谋立而亡。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记四》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燕昭王日夜抚循其人  循:顺从
 B.诸侯害齐王之骄暴   害:害怕
 C.部赵师以收河间        部:部分
 D.齐王伐功矜能     矜:夸耀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乃与乐毅谋伐齐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B.宜及时攻取其边城以自益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C.若因而乘之        因利乘便 
 D.而又欲劫之以兵      而母立于兹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乐毅起先反对燕国对齐国发动战争,原因是齐国强大而燕国弱小,更何况强大的秦国不愿意支援燕国打赢这场战争。
 B.剧辛认为乐毅不应该在没有他国军队支援的情况下孤军深入,应该以占领齐国边境城池为主要目的,这样会充实燕国的领土。
 C.乐毅听说王蠋贤能,就下令军队不要骚扰王蠋,并派人前去相邀谋事,但王蠋最终还是因为乐毅的部下恶意相逼而自杀身亡。
 D.荀况认为,天下如由无道之君把持,就生不如死,即便只想做一个普通百姓,也还是不能实现这一可怜愿望。
4.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于是使乐毅约赵,别使使者连楚、魏,且令赵啖秦以伐齐之利。(3分)
译文:                                                                       
(2)燕王亲至济上劳军,行赏飨士,封乐毅为昌国君,遂使留徇齐城之未下者。(3分)
译文:                                                               
(3)故用国者义立而王,信立而霸,权谋立而亡。(3分)
译文:                                                                   
5 给下列文段断句(用“/”划分开即可)(3分)
   荀子论之曰国者天下之利势也得道以持之则大安也大荣也积美之源也不得道以持之则大危也大累也有之不如无之及其綦也索为匹夫不可得也
(二)诗歌鉴赏(10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10分)
雪中偶题     郑谷
乱飘僧舍茶烟湿,密洒歌楼酒力微。
江上晚来堪画处,渔人披得一蓑归。
6 填空:这是一首咏   诗,描写了          、            、           
三个场景,这样写的作用是                                               
                            (6分)
7 “乱飘僧舍茶烟湿”一句中用得最好的是哪个字?请简要赏析。(2分)
8 对这首诗有人说它“奇绝”,有人说它“浅俗”,你怎么看?请略加阐述。(2分)
(三)古诗文默写(8分)
9 补写出下列古诗文中空缺的部分。(每组只选1小题,共可选4小题)
(1)①                   ,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锦瑟》李赏隐)
     ②                   ,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李凭箜篌引》李贺)
(2)①想当年,                  ,                          。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②羽扇纶巾,             ,                         。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3)①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                       
                                          (《归去来兮辞》陶渊明)
     ②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                       。
                                          (《腾王阁序》王勃)
(4)①默写李清照词中描写到菊花的一句:
                                                                              
     ②默写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一词中描写想象之景的一句:
                                                                                              二、现代文阅读(37分)
(四)论说类文章的阅读(17分)
     阅读下面社科类短文,完成练习
中国考古学中的主流与暗流
中国考古学关注的焦点长期集中在夏商周三代,这是国际史学界通常所说的“原史时代”。因为夏商周三代是一个历史有记载但记载又过于简陋,不足凭信的时代,它需要考古学和历史学合作,才能有所收获。同时也因为中国考古学和历史学具有拆不开的缘分,以“证经补史”为宗旨长期是考古学的学科定位,所以几代考古学人大都是在三代史实的真伪问题上耗尽了生命的灯油。考古学家关注的是一个中国考古学从产生以来就开始的、打了几十年笔战的老问题:谁最贴近那个司马迁描述的“白胡子老子”——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或者说哪一个遗址才是成汤的亳都或者夏禹的阳城?学界的讨论基本上都围绕着夏文化及二里头文化的地域和年代做文章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