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3000字。
早 读 材 料
经典诗词
《送 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鉴赏 公元726年诗人怀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之情,告别故乡四川。诗描绘了过荆门山沿途的山川景色,“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十字勾勒出了荆门的地理形势和壮阔景观,突见壮阔之景,豁然开朗的心情跃然纸上,与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可比功力。
《浪 淘 沙 令》
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鉴赏 这首词善于从生活实感出发,抒写自己人生经历中的真切感受,自然明净,含蓄深沉。与其说透露出这个亡国之君绵绵不尽的故土之思,无宁说它概括了离别中的人们的普遍遭遇。
文言文经典段落
仲 尼 第 子
孔子曰:“受业身通者①七十有七人”,皆异能之士也。德行②:颜渊,冉
伯牛,仲弓。政事③:冉有,季路。言语④:宰我,子贡。文学⑤:子游,子夏。师也辟,参也鲁,柴也愚,由也喭,回也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⑥。
孔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回也如愚。退而省其私⑦,亦足以发⑧,回也不愚。”“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⑨夫!” (选自《史记·卷六十七·仲尼第子》)
注释:①接受我的教育而精通六艺的;②德行好的;③能办理政事的;④能言善辩的;⑤熟悉古代文献的;⑥师、参、柴、由、回、赐,人名;柴也愚(子羔愚直),参也鲁(曾参鲁钝),师也辟(子张偏激),由也喭炎yàn(子路刚猛),屡空(常常穷得没有办法),亿则屡中(他猜测行情,每每猜中了);⑦自己研究;⑧能够充分发挥;⑨是(“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才能和态度)。
2005年高考优秀例文赏析
“十”的五天经历
吉林考生
前言:
宋体字“十”不论正看、侧看、颠倒看都端端正正。它不甘于此,决心寻找新的生活位置。即使是身心发生变化,只要能体现更大人生价值就行。于是才有了五天的经历……
第一天——只想上爬
“欲体现伟大价值,就要高人一筹。”“十”这样想着,开始了它的第一天的行程。它先来到“又”的头上成为“支”。“‘支持’、‘支援’、这个‘支’没什么意思。”它不屑于“又”上,便找到了“口”,爬上去一下子成了“古”。“‘古’有什么好?‘古旧’、‘古板”——过时了的,一点也不新潮,我还是走吧……”
第二天——委身低下
“十”汲取头一天的教训,它委下身来,想找个低下的位置。它来到“日”下成为“早”,仍觉得“早”也不够完好:虽有“清早、早晨”的意义,但也含有“古”那个“早先、过去”的意味。它又来到“丿”下,立即成为身份百倍的“千”。这回它乐了:原来委身低下也并非不好!
第三天——敢于当先
“上下位置都体验了,前边怎么样?”“十”又开始了它的人生探索:它先后找到了“办”和“甫”。“”兄弟,我当你们的前锋如何? “那当然好了。” “办”和“甫”异口同声地说。于是它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