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900字。
课文深度学习:《阿Q正传》
安徽 毕刚 薛朝玉
【主持人语】
都说读鲁迅的文章,会有一种“发现的快乐”。《狂人日记》让我们发现中国的历史是一部吃人的历史;《祝福》让我们发现了“礼教”这把杀人不见血的刀;《药》让我们发现革命者与群众之间原来有鸿沟天堑。那《阿Q正传》呢?它能让我们发现什么?是Q字上面好玩的小辫子,是那“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精神胜利法,抑或是作者“实不以滑稽或哀怜为目的”的良苦用心?那么请带着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走近阿Q的精神世界,深味“精神胜利法”的实质。
【课堂慢镜头】
《阿Q正传》重难点问题探究
1.鲁迅为什么要创作《阿Q正传》这篇小说?
探究:意图有两点:一是“画出沉默国民的灵魂”,“暴露国民的弱点”,让读者了解长期封建统治所造成的可怕的国民的愚昧,意在“引起疗救的注意”;二是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批判它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
2.阿Q精神胜利法的特点及实质是什么?
探究:阿Q精神胜利法是十分复杂的一个性格系统,充满着种种矛盾和双重人格,其特点有三:①既是奴隶,又是暴君;②回避现实的失败,追求精神的胜利;③丧失了个人意志,随波逐流,随遇而安。这三点也是奴性的表现。它的实质是一种自我欺骗、自我麻醉的手段。阿Q的“优胜记略”不过是充满了血泪和耻辱的奴隶生活的记录。
3.阿Q的苦闷中深深地潜藏着对社会现状变革的因素,他的苦闷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
探究:阿Q的苦闷表现在两个方面:即物质的苦闷与精神的苦闷。物质的苦闷主要表现在他的衣、食、住等基本生存条件的缺失,譬如住在土谷祠,譬如偷食萝卜、当掉棉被等等。但鲁迅更着重于写阿Q精神性追求不能得到满足所带来的精神的苦闷,这种精神的苦闷就是阿Q始终不能在这世界上确证自己的存在价值:譬如阿Q无地位、无价值——连姓名、籍贯也不可考;譬如阿Q的一系列自欺欺人、自轻自贱的行为;譬如阿Q的赌钱、与王胡打架、比赛捉虱子、捏小尼姑的脸等一系列的闹剧式行为。在这一系列闹剧或行为的背后,潜藏着阿Q不自觉的意识不到的严肃、深刻的追求,那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所在——人生活在物质与精神两个世界里,物质的满足是人的肉体得以生存的基本条件,精神的满足才真正使人的本质得以体现。正是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双重缺失形成了阿Q那无法泯灭的苦闷,在这苦闷中又深深潜藏着对社会现状的变革性因素。
4.阿Q显得滑稽可笑的根源是什么?
探究:阿Q其实是一个没有自己思想的行尸走肉,他的滑稽,就主要表现在把别人的思想当作自己的思想,他的更深刻的悲剧,也就在于这种灵魂的被驯化、被剥夺而导致的空虚,在于他和同类之间因为这种空虚而相互隔绝,没有同情心,在于他根本就没有属于自己的清醒的生存目标。鲁迅将灵魂因为长期被驯化被剥夺而导致的空虚概括为永远不肯承认失败和羞辱、永远有办法自欺欺人地转败为胜的“精神胜利法”。“精神胜利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