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德阳市部分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约19040字。
四川省德阳市部分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我们面前的困难是有的,而且是很多的,但是我们确信:一切困难都将被全国人民的英勇奋斗所战胜。中国人民已经具有战胜困难的极其丰富的经验。如果我们的先人和我们自己能够渡过长期的极端艰难的岁月,战胜了强大的内外反动派,为什么不能在胜利以后建设一个繁荣昌盛的国家呢?只要我们仍然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只要我们团结一致,只要我们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和团结国际友人,我们就能在经济战线上迅速地获得胜利。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
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
(摘编自毛泽东《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材料二:
目前对革命文化的理解: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战争年代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而铸就的一种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以来提出的科技革命、改革是第二次革命和党的自我革命等新内容是革命文化的延伸和发展。
革命文化通常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并列使用,以三者的源流发展关系定义和阐释革命文化为我们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其合理性在于:首先,党的十八大以来,“革命文化”最常用的语境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并列,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部分。2020年,习近平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2022年,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写入党的二十大报告。从这些表述来看,革命文化的概念不是单独出现的,而是在官方表述中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并用,以描述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突出三者之间的源流关系。其次,深入到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源流发展关系之中阐释革命文化,符合文化自身发展特点。“文化”一词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周易》,其中贲卦彖传写道:“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天文”,即自然规律;“人文”,即人伦社会规律;“化成天下”指的是用教化的方式推广于天下。文化集中反映特定历史时期、特定主体的社会生活,并能够通过“以文教化”影响后世、传承不息。文化不仅是社会生活的产物,而且也是社会生活何去何从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因此,文化不仅是静态的,同样是动态的;不仅是结果,同样是过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和累积见证了中华民族历史的三个阶段、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三个部分,体现出源流接续、升华递进、汇聚相容的关系。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关系中解读革命文化,能够在过程中把握阶段、在整体中把握部分。最后,从革命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源流发展关系中理解阐释革命文化,对于体现中华文化的连续性和继承性有独特价值。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具有自我发展、回应挑战、开创新局的文化主体性与旺盛生命力”。革命文化上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下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革命的历程中实现创新性转化、创造性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形成和累积基于对革命文化中基本要素的继承。因此,革命文化是体现中华文化连续性、继承性的重要环节。同时,革命文化形成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交汇相容的历史阶段,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累资源、奠定基础,是体现“两个结合”的重要环节。
(摘编自杨明宇、王炳林《革命文化的科学内涵与传承弘扬》)
材料三:
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党的十九大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分两个阶段推进的战略安排,即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展望二〇三五年,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将大幅跃
(摘编自《“十四五”规划与2035愿景目标》)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认为,只要中国人民保持艰苦奋斗作风、团结一致、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并团结国际友人,就能在经济战线上快速取得胜利,进而迎来文化建设高潮。
B.革命文化并非仅存在于革命战争年代,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以来提出的科技革命、改革是第二次革命等新内容,都是对革命文化的延伸和发展。
C.从文化自身发展特点来看,文化既是特定社会生活的产物,又决定社会生活走向,且具有动态发展性,从源流关系阐释革命文化符合这一特点。
D.2035年远景目标涵盖经济、科技、文化、生态等多领域,其中在文化方面,明确提出要建成文化强国,使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以中国人民曾战胜强大内外反动派的历史为依据,坚信胜利以后能建设一个繁荣昌盛的国家,体现出了强烈的民族自信。
B.党的十八大以来,“革命文化”常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并列,这一官方表述方式有助于凸显三者的源流关系。
C.革命文化上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下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连接两者的关键环节,这一地位决定其能完全解决文化传承的问题。
D.2035年要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这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经济目标。
3.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材料二所述“革命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流关系”的一项是( )
A.革命文化倡导的“爱国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一脉相承。
B.革命战争时期创作的《松花江上》等红色歌曲,在当今仍被广泛传唱,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素材。
C.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借鉴革命文化中“实事求是”的精神,推动了各项事业稳步发展。
D.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为革命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文化根基。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结构。
5.结合三则材料,谈谈在实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目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汲取力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十二月的塞瓦斯托波尔
[俄国]列夫??托尔斯泰
①曙光刚刚染红萨崩山上的天空,暗蓝的海面已揭开黑色的夜幕,早晨凛冽的寒气刺着人脸,薄冰也在脚底下咯咯发响。只有远处永不停息的涛声,打破清晨的寂静。
②“先生,到伯爵码头吗?请上船!”两三个退伍水兵从划子上站起来,向您招揽生意。
③【A】您挑定那只离你最近的划子,跨过陷在船旁泥泞中的那匹已在腐烂的枣红死马,上船向舵那边走去。于是您离了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