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宝鸡市宝鸡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约12000字。
陕西省宝鸡市宝鸡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待所有考试全部结束后,你可以领回相应的考试材料。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9月16日,商务部等九部门发布《关于扩大服务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五方面共19条举措。其中明确提到,“优化学生假期安排,完善配套政策”,并进一步提出“探索设置中小学春秋假,相应缩短寒暑假时间,增加旅游出行等服务消费时间”。这一表述再次引发社会各界对设置“春秋假”的广泛讨论。
所谓春秋假,是指在春季和秋季学期中,为学生增设一个有别于寒暑假的短假期。这并不是全新概念。早在 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就提出,在总假期时长不变的前提下,高等学校可结合实际调整寒暑假时间,地方政府可探索中小学放春假或秋假。之后多个政策文件也陆续提出类似建议。今年3月,中办、国办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再次明确,“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结合实际探索设置中小学春秋假”。
设置“中小学春秋假”的政策设想,着眼于调整假期结构,以适应现代化社会的需求,其背后是对教育规律、家庭需求与经济社会资源的综合考量。在保障教学总量和时长不变的基础上,通过设置春秋假这一更灵活的假期安排,既有利于促进旅游消费,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其中蕴含着“人文经济学”的深层逻辑,彰显着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关注,体现着对人文关怀、文化价值、社会效益协同发展的重视。
一方面,设置春秋假有助于实现错峰出行,缓解集中休假带来的压力,提升游客出行体验,推动旅游业实现更高质量发展。从经济视角看,该举措旨在打破旅游消费的时间约束。传统寒暑假和法定节假日,容易造成游客过度集中,再优质的旅游资源,面对“人从众”式的汹涌客流,也难以保证游览品质。
另一方面,分段休假也能帮助中小学生调节学习节奏,提高学习效率。教育应当关注人的需求和发展。当前学生学习压力较大,长时间连续学习易导致疲劳,而超长寒暑假又可能带来知识衔接的“断档”。在学期中适时设置短暂假期,有助于学生劳逸结合,促进身心健康。
此外,春秋两季气候宜人,适合开展户外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接触自然和实践体验的机会。古人说“莫放春秋佳日过”,多走进大自然、参与户外实践,对学生的成长具有书本学习难以替代的价值。《论语》中所描绘的“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场景,正是一种在自然中陶冶性情、和谐育人的生动体现。
当然,推行春秋假,离不开各种配套措施支持。包括切实落实带薪休假制度、完善多元化托管服务体系,以及各地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制定假期时长和安排,等等。唯有如此,才能确保政策在探索实践中不走样,让学生在人性化的假期制度中得到全面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浙江杭州自 2004年就已开始试点春秋假,并为有需要的家庭提供免费托管服务,是探索实践春秋假的“先行者”。杭州作为人文经济学的样本城市之一,春秋假在此地的早期实践,或许并非偶然。
(摘编自《光明日报》2025年09月24日03版)
材料二:
鼓励中小学放春秋假,并非简单的时间调整,背后有着多重价值考量。一来,育人价值。设置短暂而规律的春秋假,让学生们喘口气、加加油,能够以更饱满的状态进行学习。二来,实践意义。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习不仅是汲取书本知识,也要用脚丈量生活。春秋时节,让孩子们走出课堂,到田野山林感受自然变化,到社区服务中理解社会责任,带来的认知成长是课堂教育无法替代的。三来,经济效益。假日经济学早有论断,小休闲连着大消费,孩子放了假,若和家长带薪休假“搭子”成功,显然可以释放更大消费活力。
(摘编自《北京日报》 2025年09月19日)
1.(3分)下列关于“中小学春秋假”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
A.早在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就明确要求中小学必须设置春秋假,以调整假期结构。
B.春秋假是指在学生寒暑假基础上,于春秋两季学期中增设的短假期,总假期时长不变。
C.推行春秋假的主要目的是打破旅游消费的时间约束,缓解集中休假带来的压力。
D.浙江杭州自2004年起试点春秋假,并提供免费托管服务,成为全国首个推行城市。
2.(3分)下列对材料中“春秋假政策与经济社会资源协同发展”相关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
A.材料一指出,春秋假通过缩短寒暑假时间直接增加旅游消费时长,体现了对经济效益的单一追求。
B.材料二认为,春秋假释放的消费活力仅限于家庭旅游支出,对整体经济拉动作用有限。
C.两则材料均强调,春秋假的推行需配套带薪休假制度,否则难以实现错峰出行与社会资源优化。
D.材料一提出“人文经济学”逻辑,旨在通过假期调整完全替代传统寒暑假的教育功能。
3.(3分)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对“春秋假实践中的顾虑与解决方案”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
A.若家长带薪休假制度未落实,春秋假可能导致“孩子放假、家长无暇照看”的矛盾,需通过托管服务缓解。
B.材料一提及杭州试点提供免费托管服务,可推断该措施能有效解决双职工家庭的后顾之忧,但可能增加财政负担。
C.材料二认为春秋假能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因此即使教学节奏被打乱,也应优先推行以实现长期教育目标。
D.两则材料均暗示,春秋假的成功推行需家校协同,若学校单方面制定政策而忽视家庭实际需求,可能导致执行困难。
4.(4分)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论述“设置中小学春秋假”这一问题时,论证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5.(6分)假如你所在的城市计划试点推行中小学春秋假,但在征求意见阶段,部分家长担心“假期增多会打乱教学节奏,影响孩子学习成绩”。请结合材料内容,以教育部门工作人员的身份,拟写一段话回应家长的担忧,要求观点明确,理由充分,条理清晰。
阅读I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16分)
读山
贾平凹
在城里待得一久,身子疲倦,心也疲倦了。回一次老家,什么也不去做,什么也不去想,懒懒散散地乐得清静几天。家里人都忙着他们的营生,我便往河上钓几尾鱼了,往田畦里拔几棵菜了,然后空着无事,就坐在窗前看起山来。
山于我是有缘的。但我十分遗憾,从小长在山里,竟为什么没对山有过多少留意?如今半辈子行将而去了,才突然觉得山是这般活泼泼的新鲜。每天都看着,每天都会看出点内容;久而久之,① 好像面对着一本大书,读得十分地有滋有味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