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淮安市高中校协作体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5140字。
江苏省淮安市高中校协作体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总分:150分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①农耕乃衣食之源,人类文明之根。我国是一个农耕大国,在漫长的农业生产实践中,古代先民发现和掌握了大量农业生产法则,并把这些法则用谚语的方式加以总结和传播,用以指导农业生产、繁荣农耕文化。让我们重温中华传统农谚,品味其语言艺术,提炼其思想精华。
②我国农谚中多有重土类谚语,如“无土不养民”“土能生万物,地可发千祥”等。土地能产万物,这是土地赋予人类的价值感。土地价值感的存在,让农民对土地有了别样的情感。如“土中生万物,地内产黄金”就把土地视为生命之源、无价之宝;而“财主爱钱,农民爱田”则以对比方式表明了农民对土地的情感。基于对土地价值的认识,我国先民把农业置于百业之首,“七十二行农为本,万顷良田粪当先”。
③面对这片赖以栖息的土地,中华民谚中有三条护土惜土法则:深耕,施肥,灌溉。如“深耕长谷,浅耕长草”“田土耕得深,瘦土也出金”等倡导“地要深耕”;而“肥田出好种”“金筐银筐,不如粪筐”等则极言施肥的重要性。除施肥外,作田还要灌溉,“田是崽,水是娘”“水利不修,有田也丢”等则阐明“水”于庄稼的重要。
④在长期的农业生产中,先民发现土地的耕耘、收成的好坏离不开温度、雨水等自然条件,因此,为了求得与天地同频共振,先民开始“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通过细致观察、深入思考,从中找出气候变化规律,用以指导生产。众多气象类谚语也由此生成,具体包括两种类型:天象类和物象类。
⑤天象类的如“立春落一滴,蓑衣挂上壁”“夏至见青天,有雨在秋边”“十月无霜,下年无糠”等。上述谚语体现了先民对天象的细致观察。在长期与大自然密切接触的农耕生活中,先民深刻感受到了人与天地的和谐共生,因此,从天象观自然之风雨,以风云变幻来测阴晴雨雪也就成为农耕民族的认知方法;而农业的靠天吃饭,又使预判天气、前瞻风雨成为生活之必需。由此,各种气象谚语应运而成,成为语言的精品,也是珍贵的文化遗产。
⑥物象类的谚语有“鸠唤雨,鹊唤晴”“石头出汗,有水煮饭”“蚂蚁搬家蛇横道,暴雨欲来风满楼”等。通过观察身边动植物以及其他事物的变化来预测天气,充分体现出我国先民“观法于地”的认知方式。由此,先民从动物活动的方式中发现了天气变化的规律,如“蜘蛛添新丝,明日大天晴”;从动物活动的规模上,找到了与天气变化的关系,如“蜻蜓千百绕天空,不过三天雨蒙蒙”;还从动物活动的时间上,找到了天气变化的规律,如“鸡若上笼早,明日天气好;鸡若上笼迟,有雨不多时”。这些气象谚语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先民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是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的表现形式。
⑦我国自古重视农业的季节性,历代都有“不违农时”的法令,有“农者,时也”之说。顺时而作的稼穑作息观映射在语言世界里,便是众多农耕时序谚语,具体体现为三个方面:一是顺应天时,可得地利;二是争分夺秒,以得农时;三是物各有时,区别对待。
⑧如“芒种插田是个宝,夏至插田是根草”“芒种插薯,一蔸一柱,小满点棉,费力枉然”“七月耕金,八月耕铜”“霜降到立冬,翻地冻害虫”等提倡顺应天时的谚语。天时条件,直接影响着工效:不违农时,益于提高工效;违误农时,则徒劳无益。
⑨在农业生产中,各项农活适宜的时间均较短促,因此须“争分夺秒”。对此,谚语中多有总结,如“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田莫迟延”“小满插秧日当日,芒种插秧时当时”“插秧要抢先,割麦要抢天”等。由此可见,从浸种到插秧到收割,每个环节都要争分夺秒。为了体现时间的紧迫性,谚语的创制者采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来表达,如“春耕如救火,一刻值千金”比中有夸;“十年老不了一个人,一天误掉一个春”则以对比方式说明耽误农时的严重性。此外,还有“春耕功夫忙,半夜喊天光”等谚语,对春耕生产场景进行直接描写,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农忙时节农夫们争分抢秒的紧张工作氛围。
⑩农作物种类繁多,不同作物因生长周期不同,对外界环境条件的要求也不同,各有适宜的栽种期和收割期。对此,谚语中也多有总结,如“正月整田小浸谷,二月整田禾穗长,三月整田禾穗短,四月整田一把秆”“谷雨前,好种棉”“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种荞麦”等。上述谚语对各类农作物的栽种时令进行总结,其语词精简、语义浅显、音韵和谐,易于在口头传播。
⑪“种田如绣花,半点不能差。”我国农谚对农业生产方方面面的经验加以概括总结,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农耕思想,是我国贡献给人类的宝贵农业文化遗产。
(摘编自姜珍婷《中华农谚中的农耕理念》)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农谚是我国先民农业生产经验的总结,既指导了农业实践,也繁荣了农耕文化,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B.在漫长的农业生产实践中,我国先民对土地产生了深厚的情感,因而把农业置为百业之首,以农为本。
C.“深耕长谷,浅耕长草”“田土耕得深,瘦土也出金”等农谚表明,提高农业生产产量的关键在于深耕土地。
D.众多农耕时序谚语体现出我国先民对农业的季节性的重视,他们认为,顺应农时,就一定能够获得丰收。
2.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引用了大量的农谚作为例证,如“无土不养民”等,既增强了说服力,又生动展现了农耕文化的智慧。
B.“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出自杨万里的《插秧歌》,描写农民争分夺秒插秧,可以作为文章第⑨段的论据。
C.农谚“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种荞麦”对不同农作物的栽种时令进行总结,体现了人类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和利用。
D.文章不是简单地介绍农业知识,而是以“农谚”为切口,挖掘其承载的农耕思想,体现“小切口,大主题”的写作思路。
3. 根据原文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0个字。(3分)
中华传统农谚的语言艺术值得品味。有一部分农谚,像“插秧插到芒种边,竹竿打火夜插田”,对春耕生产场景 ① ,除此之外更多的则是 ② ,如“插秧如上阵,打禾如抢宝”用了比喻手法。另外,值得关注的语言艺术还体现在一些农谚语词精简,并 ③ ,如“立秋打花椒,白露打胡桃”简明扼要地说明了花椒和胡桃收获的时节,且“椒”与“桃”读来朗朗上口,好读好记。
4. 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理解。(4分)
5. 某农耕文化主题公园计划在宣传栏张贴3条宣传标语,旨在传递中华民族的农耕思想。请从下列标语中选出合适的3条,并结合文章内容说明选择理由。(6分)
①土肥苗壮收成好,深耕细作惜良田 ②敢教日月换新天,亩产万斤不是梦
③春播夏耘循时序,秋收冬藏获丰登 ④谷麦果蔬各有时,顺其天性播好种
⑤万物生长靠太阳,千种万种同一时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长安的荔枝【注】(节选)
马伯庸
一匹疲惫的灰色阉马在山路上歪歪斜斜地跑着,眼前这条浅绿色的山路曲折蜿蜒,像一条垂死的蛇在挣扎。黏腻温热的晨雾弥漫,远方隐约可见一片高大雄浑的苍翠山廓,夸父一般沉默峙立,用威严的目光俯瞰着这只小蚂蚁的动静。
李善德面无表情地抱住马脖子,每隔数息便夹一下马镫。虽然坐骑早已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