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实验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0770字。
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本试卷共11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类型(A)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一直以来,科技的历史似乎就是人类战争史的一面镜子。
在原始社会,相比那些还在使用石头的部落,第一个懂得如何铸铁的部落就有巨大的优势;到了近代,作为工业革命的诞生地,英国则建立起了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帝国;而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美国是拥有新发明数量最多的国家,如今它已成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超级大国。这些历史可以说是人人皆知的常识,但是如果我们只看到历史的这一面,那就会造成一个无法回避的矛盾。事实上,这也记录了人类发明杀伤性武器的历史进程:弓箭、刀剑、火炮、火枪,一直到原子弹……各式武器的杀伤力越来越大。按照这个逻辑,人类不是早就应该灭绝于使用高精尖武器下的自相残杀吗?为什么现在人类的生活质量反而更佳,生活状态也更为安康和平呢?很明显,这种将战争与科技进化连接的历史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元素:科技增加人们和平行为的能力。
无法想象,在没有今天的科技之前,我们所在的世界是一个充满暴力和贫穷的地方。科技帮助人类创造了一个更和平也更富有的世界。历史学家倾向于讨论故事的第一部分,却常常忘记讨论故事的第二部分。
从根本上来说,科技在维护和提升和平上的显著贡献是:它改变了社会秩序的典范。它维持和提升和平的方式是:它使人们——尤其是完全陌生的人们——能够合作来完成某事。在一个理想的美好世界里,人与人之间关系融洽,交往友好。但是,在现实世界里,人们确实需要一点动力才能做到这一点。我们的大脑仍然停留在原始部落时期:我们先天倾向于对已知、亲近的人友善,对完全陌生的人们抱有敌意和警惕。我们只有在跟陌生人建立起联系和沟通之后,才会转变态度,甚至只有在跟他们有合作项目之后,才会开始真正地关心他们。
事实证明,科技一直扮演着让不同群体和平相处的角色。只不过,人们往往会对其有一个固定思维——即使科技没有被用于军事武力,人们还是倾向于认为科技会给人类的思想与社会造成负面影响,对科技是如何异化人类的批判也一直不绝于耳。这种对技术的恐惧可以追溯到几个世纪前。在中国,庄周写道:“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
而今天,人们也更清醒地意识到社交媒体的危险性。从理论上讲,聊天软件让人与人之间最远的距离缩小为一个点击的距离。但有很多人认为,我们与其他人之间的实际距离正在不断增大。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在一次演讲中提及 “疯狂地用技术消除所有的距离,并没有带来人与人之间的亲近”。他所指的技术在当时是火车、汽车、飞机、收音机和电话。如今,无处不在的社交媒体则有过之而无不及。
我们目前拥有的通信技术的力量简直堪称魔法。真正的挑战是,如何确保我们能够使用这些技术来建立上百万人之间可持续的、能够促进合作和利他的连接,可以为整个社会创造价值,让每个人受益的连接,即如何在人与人之间创造积极的互动。这才是和平科技的真正意义与使命。比如,我们需要一种新的社交媒体,它不像现有的社交软件那样,只是一种关注如何将我们的私人生活 “货币化” 的连接技术。
和平科技的目标是实现物理学家所谓的 “形态转换”——从混乱到秩序井然。很多物理系统都能展示这样的转变。例如,水分子在常温下的形态是水,但当温度降到零度以下时会变成冰,当温度升至100度以上时变为蒸汽。一个神奇的形态转换让同样一种物质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形态,表现出了完全不同的特性。类似这样的事情也会在社会中发生:一个社会会在短时间内重组,成为一个新的社会形态或一个更有秩序的社会。
用于合作的科技扮演的角色正如温度在物理学中扮演的角色:通过增加人与人之间合作的数量,一个社会可以发生一个从冰到水一样的形态转换,产生一个几乎全新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积极的互动成为驱动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力量。
(摘编自皮埃罗•斯加鲁菲《科技与和平》)
材料二:
在人类历史上,科学技术始终是突破地域隔阂、促进文明对话的重要力量。20世纪50年代成立的欧洲核子研究中心,最初就是希望通过粒子物理研究的国际合作来弥合二战后的欧洲裂痕。这种以共同科学目标为纽带建立的合作机制,后来发展成为包含23个成员国的国际科研组织,其成功经验表明:当各国科学家在实验室里共享数据、协作攻关时,国家间的政治分歧往往能被暂时搁置。
全球气候变化研究更是一个典型案例。通过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搭建的平台,来自195个国家和地区的科学家开发出共享的气候模型,为《巴黎协定》等国际条约的签署奠定了技术基础,证明科学技术能够为全球治理提供客观中立的决策依据。
在数字时代,新兴技术正在创造新的和平实践形式。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非洲开展的“数字身份计划”,通过区块链技术帮助难民恢复法定身份,使其获得教育、医疗等基本权利;而基于卫星遥感的全球农作物监测系统,则能提前预警粮食危机,避免因资源短缺引发的地区冲突。这些实践揭示:当科技创新以人类共同需求为导向时,其本身就是最有效的和平建设工具。
(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武器的杀伤力越来越大,但现在人类的生活状态更为安康和平,这说明科技对和平的作用要大于对战争的作用。
B.人类先天倾向于对已知、亲近的人友善,对完全陌生的人怀有敌意,而科技定能让人与人之间关系融洽,交往友好,和平相处。
C.水分子在不同温度下以冰、水、蒸汽的形式存在,这实际对应着人类社会由混乱到秩序井然的状态,说明社会形态的可转换性。
D.不同时代科技的和平实践形式可以不同,比如在数字时代,可以通过先进技术保障难民的权利,或者一定程度上避免地区冲突。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将“科技的历史”比喻为“人类战争史的一面镜子”,表明科技与战争的紧密关系,凸显科技对战争的影响程度。
B.材料二以欧洲核子研究中心为例,来证明多国合作可促进科技发展,体现了科技发展需要团结合作的力量。
C.材料二中“其成功经验表明”“证明”“这些实践揭示”等说法,体现了举例对证明论点的重要作用,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
D.国际关系专家帕拉格认为,科技可以像经济一样促进合作,他的观点可作为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据。
3.根据材料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0个字。(3分)
材料一论证结构严谨,呈“破立结合”之势。先以归谬法驳斥 “ ”的误见,通过“人类未因武器灭绝反而更和平”的矛盾现象,引出“科技增加和平行为的能力”的核心论点。论证方法多元,既有原始部落铸铁、工业革命等历史事实作例证,又引庄周“机心说”、 等作引证,后又以水分子形态转换进行类比,将抽象概念“ ”具象化,体现了论证的严密性与说服力。
4.请从社交媒体技术发展的角度,简要分析今天人们对技术怀有恐惧的合理性。(4分)
5.为什么说科技创新“本身就是最有效的和平建设工具”?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二)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战 马 (英)迈克尔•莫波格
开始出价了。
显然,我很抢手,因为很快就竞价了。不过,随着价位的升高,我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在摇头,很快就只剩下两个买主。一个是大嗓门中士,他用手杖碰碰帽檐出价,几乎像是在敬礼;另一个是精瘦的小个儿男人,一双黄鼠狼眼睛,脸上堆满笑容,透着十足的贪婪和邪恶,我都不愿看他一眼。
价格仍在上升。“二十五英镑,二十六英镑。二十七英镑。二十七英镑卖了。听好了。二十七英镑卖了。还有人要出价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