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商洛市山阳县山阳中学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0320字。
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高一语文
注意事项:
1.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
2.回答选择题时,要用2B铅笔把答案转涂到答题卡上,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选项;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试卷自行保存。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 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建安风骨,又称“魏晋风骨”,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的俊爽刚健风格。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悲凉慷慨之中,亦有命运无常、人生短促的不安心境,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掀起一个诗歌高潮,被后人尊为典范。
建安风骨的内涵包含以下几方面:文风清峻,给人一种利落大方之感;通达脱俗,不拘小节,沉雄激荡;气盛词壮,畅所欲言;华靡。在建安诗作中,华靡之风自曹植始,形成于七子后。
(摘编自卢劲《建安风骨》)
材料二:
建安是后汉献帝的年号,生活在这一特殊时代背景下的文学家们,敢于抨击时弊,敢于在不同作品样式中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这一时期出现了很多优秀的作家和作品,从而形成了一个文学的黄金时代。前人提到建安文学,大多用“建安风骨”来指代,即内容充实,风格劲健,有一股内在的力量的文章风格。建安作者以此来对抗彩丽繁绮而又空洞无物,或者低级庸俗的文风。而之所以形成“建安风骨”,一方面是由社会现实决定的,另一方面的决定因素是对汉乐府民歌的继承和创新。
建安前后,阶级斗争激烈,政治和思想发生重要变化,社会极度动荡不安。建安前爆发的黄巾起义摧垮了东汉皇朝的腐朽统治,但接下来军阀混战,三国鼎立,战火不停,生灵涂炭。而上层统治者却过着奢侈糜烂的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汉末建安时期的文坛巨匠“三曹”“七子”的诗歌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
B.前人都用“建安风骨”来指代建安文学,“建安风骨”形成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现实和对汉乐府民歌的继承、创新。
C.曹氏父子、建安七子、蔡琰的作品,富有时代气息,因为他们都饱尝了战乱的苦楚,目睹了百姓流离失所等凄惨场面。
D.建安作者们把重整山河作为己任,他们将高昂奋进的情绪,渴望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理想融入各自的作品中。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建安风骨”内涵丰富,包含文风清峻、通达脱俗、气盛词壮、华靡等。其中,华靡之风自曹植始,形成于七子后。
B.王粲的《七哀诗》表现了普通百姓的流离失所,被后人誉为“汉末实录”“诗史”,反映了诗歌创作的一种新精神。
C.用辞和文采是建安文学的核心,建安文学的作家们摒弃那种空洞无物的作品,借景物观照时代,有感而发。
D.对生活、社会真切的感受,对国家、百姓炽热的情怀,对战乱现实深刻的反映等,是构成“建安风骨”的主要因素。
3.下列选项中,可以体现材料二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曹操在《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中,批判了当时陷人民于水深火热的军阀混战,表达了诗人憎恶战争、同情人民的鲜明态度。
B.曹植《白马篇》“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中,塑造了边疆地区一位武艺高超、渴望为国立功的游侠少年形象,表达了诗人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C.王粲《杂诗》“回身入空房,托梦通精诚”两句,写诗人回到卧室,希望在梦中传递自己对友人的真诚之心,体现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
D.刘桢《赠从弟》“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两句,通过赞美松柏,表现自己的高洁之性、坚贞之节和高远之志,风骨雄健,气势有力。
4.材料二采用了哪些方法证明观点?请简要概括。(4分)
5.请结合材料,分析曹操《短歌行》中“建安风骨”的体现。(6分)
(二)阅读II(本题共4小题, 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孕妇和牛
铁凝
节气已过霜降,午后的太阳照耀着平坦的原野,干净又暖和。孕妇信手撒开缰绳,好让牛自在。牛与孕妇若即若离,它拐进麦地歪起脖子啃麦苗时,孕妇才唤一声:“黑,出来。”
黑迟迟不肯离开麦地,孕妇就恼了:“黑!”她喝道。她的吆喝在寂静的旷野显得悠长,传得很远。
孕妇的娘家在山里,山里的日子不如山前的平原。可孕妇长得俊。孕妇的爹娘供不起闺女上学,却也不叫她做粗活儿。他们一心一意要送这宝贝出山,到富裕的平原去见他们终生也见不着的世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