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9600字。
2006年高考优秀作文专刊
一、作文题目
在汉语里,“三”是个有意味的数词,构成了很多词语。比如:“三思而行”,“三省吾身”,“举一反三”,“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等等。这些词语既是社会生活现象或人生经验的概括,又隐含着一定的文化意蕴和人生折理。
请根据你对上述词语或你所熟悉的其他带“三”词语(注意“三”在词语中的含义)的联想与感情,写一篇文章。可以就某一个词语联想思考,也可以把几个词语联系起来思考。
要求:自定立意,自拟标题,自选文体,不少于800字。
二、对题目的解读
这是一道半给材料半命题的作文题,理解这一作文题的关键点是“三”。
其一,“三”必须有意味,这种意味既可以是历史文化所赋予的,也可以是现实社会所赋予的,或者是考生在作文中营造的特定“语境”所形成的,既可以是社会的某种共识,也可以是个人见解。
其二,理解“三”不能脱离带“三”的词语,或者说不能孤立地去理解“三”,而是应该联系这个词语(包括词、俗语、成语、名言警句等),联系它所存在于其间的语境来考察,这个词语应该是人所能知的,它是对社会生活现象或人生经验的概括,隐含着一定的文化意蕴和人生哲理。
其三,既可以根据某一个带“三”的词语去联想思考,也可以把几个带“三”的词语联系起来思考,但无论哪一种都应把立意放在“三”的含义上,放在与“三”联系紧密的事与物上。
其四,文章题目不一定就是带“三”的词语,但文中一定要有带“三”的词语存在,因为它是展开联想,表达感悟的根据,文章完全可以直接以“三”为言说对象,因为“三”也可被视为一个独字词。
其五,带“三”的词语有含蕴,有哲理,感悟正确,是判断文章切合题意的重要条件,在一些带“三”的词语中,“三”是实指的确数或序数,少意蕴,少哲理,甚至无意蕴,无哲理。但由引联想而写出的文章中心明确突出,内容充实,有创意,依文论文,应为切题,可以评为一类,直到满分。如果“三”为实指,无意蕴,内容平淡,则只能归入符合题意或基本符合题意。
对叙述类作文,其中带“三”的词语可能只是被叙述的对象,是人物的动作行为之类,或者在文章中只起线索之类的作用,题意处于隐性暗含的状态,通篇都没有引述试题所给的材料,也没有明确点题,对此,一定要仔细揣摩推敲全文,结合文章的文体特点,叙述的人物形象,事件过程,意象特点等角度去读考生的作文,切感简单随意的制定。
三、优秀作文示例
“三” 的 奇 遇
自从“三”被仓颉老爸造出来以后,就一直不服气,整天个儿不乐意,心想:“凭什么我总是排在最后一位,当个季军,既没有“一”洒脱利落,又没有“二”成双成对的自在。于是“三”决定离家出走,自个儿闯荡江湖。
“三”来到了一个书斋外面,听见里面的孩子还在早读,于是“三”一溜烟窜上了窗台,“三人行,必有我师……”“三”听到自己的名字,往桌上一看,只见《论语》写着这样一句话,“三”又是惊又是喜,问自己的影子:“你在这儿过得好吗?”影子说:“很好呀,孩子们每天都要诵读你呢?如:“三思而后行”“三省吾身”,大家都很爱戴你,你代表了变幻与重复,你代表了众人的力量,你代表了稳定与踏实,不好,我带你到处看看吧?”说着影子从书本上钻了出来,拉起三就跑。
影子拉“三”来到了书店,书店许多书上都有“三”的影子,有些书干脆就直接用“三”命名,如《三字经》、《三言二拍》,这可把“三”给喜坏了,随手翻开一本书,上面写着“举一反三”,“三”一看当场凉了半截,心想:“干吗要反对我”。影子看到了,笑着说:“你可别会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