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九江市十一校2026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256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5/11/23 20:56:41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0 总计:0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3000字。

  江西省九江市十一校2026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
  (试卷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上古时期,长江依靠其优越的自然条件,在1万年前就孕育了东亚稻作文明。中华文明从夏代开始,至今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其中前三千多年是黄河流域的粱麦文化唱主角。南北朝、隋唐是个转折期,进入宋代以后,长江流城的稻作文化登上了主角地位。
  长江流域稻作农业被誉为“世界稻作之源”。1972~1974年,在长江下游的浙江河姆渡(距今7100年)发现了4000多平方米的稻谷、稻壳堆积,最厚处1米以上。同时,也在遗址中发现了耕地用的骨制耒耜和家畜的骨头,还有干栏式榫卯结构的建筑物遗迹等,这说明河姆渡文化已经进入了较发达的农耕文明阶段。
  在距今4000年前后,水稻栽培技术开始从长江中下游地区向外扩散。在此后的数千年里,它经东南亚传入印度,与当地的野生稻杂交后,形成了籼稻。在东北方向,中国水稻在大约公元前1000年至前600年间传入朝鲜半岛,在公元前4至前3世纪传入日本。目前,稻米约是全世界一半人的主粮,这是中国水稻驯化及稻作农业为人类作出的重要贡献。
  稻作农业,让长江流域原始先民们获得了稳定而丰富的生活资料,并从整体上改变了采集和渔猎的经济形态,实现了文明的一次大飞跃。
  (摘编自《水文化:中华文化的长江底色》)
  材料二
  万年以来中国稻作文明的演进,不仅深刻地影响了东亚文化圈的历史进程,而且改变了中华民族栖息地的文化空间结构。
  第一,水稻的经济性特征,支撑了中华民族大规模人口繁衍,维持了中华文化的持续性。驯化后的水稻易于采收、颗粒饱满,十分符合人类社会的经济性原则,最终成为中华民族的主粮,维持中华民族万年以来的人口繁衍。
  据葛剑雄、袁祖亮等学者考证,从夏王朝到春秋末1500年间,中华民族的人口大体维持在1000一1300万人之间,战国末期大概达到3000万人;到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历史进程中,前三千多年以粟麦文化为主,后两千多年则以稻作文化为主。
  B.长江下游的浙江河姆渡发现的稻谷、稻壳遗迹等,能证明长江流域稻作农业为“世界稻作之源”。
  C.在很长时期内,中国人口一旦到五六千万便停滞不前,这主要是因为长江流域粮食供养能力不足。
  D.长江流域的民族文化及自然一文化景观,决定其早期社会人口相对分散又小规模聚集的居住和生
  产模式。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较为具体地介绍水稻栽培技术从长江中下游地区向外扩散的过程,突出了中国水稻驯化及
  稻作农业为人类作出的重要贡献。
  B.材料二采用总分式结构,先总述万年以来中国稻作文明演进所产生的影响,再从两个方面具体阐
  述其影响、条理清晰,脉络分明。
  C.材料二引用马克思的言论并加以化用,说明稻作生产方式深刻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结
  构,从而有力地佐证了段首的观点。
  D.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一诗中描写的山村风光和田园生活,正是农耕人心中理想的精神家园,也是稻作文化的精髓所在。
  3.根据材料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2个字。(3分)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都发源于大河流域。这些大河流域大都光照充足,土壤肥沃,地势平坦,适合作物生长,为人类农耕文明创造了良好条件。两河流域、印度河恒河流域是麦作文明发源地,而中国长江流域则是①  ,被誉为“世界稻作之源”。水稻驯化及稻作农业不仅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和社会基础,②  。水稻栽培技术在此后的数千年内,从长江中下游地区向外扩散,传入印度、朝鲜、日本等国家。当今世界,水稻是世界上栽培面积最广、产量最高、养育人口最多的粮食作使物之一,稻米已成为  ③  。
  4.辛弃疾在闲居江西上饶时的作品《西汪月•夜行黄沙道中》中写道:“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请结合材料,对这两句诗加以评析。(4分)
  5、有学者认为,长江中下游史前文明是从稻田里“长”出来的文明。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李庄呼叫黄河
  石钟山
  军区院里的孩子从记事起,就认识了李庄叔叔。李庄叔叔个子不高,长得圆头圆脑的,这都不是重点。他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有很多,别人都穿军装,戴着军帽,军容仪表都整齐得很;他很多时候,只穿着军装,脑袋被一块白布从脑门到后脑勺死死地勒住,那块布勒在李庄叔叔的头上一定很紧,他的五官都变了形。最突出的是那双眼睛,不勒这块布时,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