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洛江区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联考初二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约7140字。
洛江区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联考
初二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50分)
(命题教师: 审核教师:)
一、积累与运用(22分)
1.根据语境,补写出古代诗文名句。(8分)
⑴吟诵古诗文名篇,与自然景观中感受美好诗意。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听莺莺燕燕,看红花绿草,其中描写西湖早春花草美景的诗句是“ , 。”
⑵郦道元在《三峡中》,领略三峡景色奇绝,其中用夸张的手法写夏天江水的水流速度迅猛飞快的诗句是 “ , 。”
⑶崔颢《黄鹤楼》中登楼观景,看到美景想到家,可是想归家而不能归时,诗中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的诗句是“ ____ ? 。”
⑷王维《使至塞上》中,诗人出使边塞,勾勒出边陲大漠雄浑壮阔、奇伟瑰丽的景象的诗句“ , 。”这边塞壮美景象,让我们惊叹不已。
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8分)
中华五千年文化 (形容思想和学识广博高深),其中的古诗词典①(jí)更是我国文学的瑰宝。从“诗三百”开始,到唐诗、宋词、元曲,一首首情韵②(àng)然、铿锵有力的诗词,传承着源远流长的中华历史,承载着先贤的思想智慧、高雅情趣和高远情怀。中华古典诗词展示了中华传统文化,它们是文化百花园中最为璀璨芬芳的一枝,是精神源流中最富思想力量的一脉。没有诗意词韵的文字是苍白无力的,失落了诗情画意的民族是没有创意和想象力的。中华古典诗词有高傲的颜值和尊贵的③(bǐng)赋,却以平近的方式潜流在我们的血脉,滋养着我们的心灵。
(1)根据拼音,依次写出①②③处相应的汉字。(3分)
①. ②. ③.
(2)根据语段括号内的提示,在文中横线处填上成语。(2分)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3分)
3.“我命由我不由天”是《哪吒》中的经典台词,请你从《红星照耀中国》中选择一个人物,结合该人物在名著里的具体情节,谈谈你对这一台词的理解。(6分)
二、阅读(68分)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3~4题。(7分)
赠从弟??其二 (东汉??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一项是( )(3分)
A.前两句用“亭亭”展示松的傲岸姿态,用“瑟瑟”摹拟刺骨的风声,简洁生动。
B.五、六两句,由风势猛烈而发展到了酷寒的冰霜,越发显出青松生长环境的严酷。
C.尾联以反问形式作结。诗人从“亭亭”“端正”的外貌透视到松柏内在的本性。
D.全诗以松树为中心,语言质朴,刚劲峭拔而又情深意长,反复歌咏,却不单调。
5.诗歌三、四两句连用两个“一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4分)
(二)阅读下面【甲】【乙】文段,完成6——9题。(17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月极明于中秋,观中秋之月,临水胜;临水之观,宜独往;独往之地,去人远者又胜也。
盖余以八月之望①过洞庭,天无纤云,月白如昼。沙当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仞,四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余系船其下,尽却童隶而登焉。沙之色正黄,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阆风、瑶台、广寒之宫②,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节选自张孝祥《观月记》③ 有删改)
【注】①八月之望:八月十五日。②阆风,传说中的仙山。瑶台,神仙所居之地。广寒之宫,即月宫。③乾道二年,张孝祥被免职,自桂林北上,途经洞庭湖,独登观月,作本文以记之。
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念无与为乐者 (2)但少闲人
(3)去人远者又胜也 (4)虽未尝身至其地
7.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用“/”断句,每划对一处得1分,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