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约17960字。
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七年级语文试卷
※ 考试时间120分钟 试卷满分120分
考生注意:请在答题卡上各题目规定答题区域内作答,答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积累与运用 (17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应和(hè) 抖擞(shǒu) 取决(jué) 人声顶沸(dǐng)
B. 着落(zháo) 草垛(duò) 吝啬(sè) 茫然无错(cuò)
C. 荫蔽(yìn) 贮蓄(zhù) 沁凉(qìn) 气像万千(xiàng)
D. 谆谆(zhūn) 雕镂(lòu) 一霎(shà) 搜索枯肠(kū)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A.抖擞(shǒu)——sǒu,人声顶沸——人声鼎沸;
B.着落(zháo)——zhuó,茫然无错——茫然无措;
C.荫蔽(yìn)——yīn,气像万千——气象万千;
故选D。
2. 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中华民族是历史悠久、 的古老民族, 是自强不息、朝气蓬勃的青春民族。在5000多年源远流长的文明历史中,中华民族始终有着“自古英雄出少年”的传统,始终有着“长江后浪推前浪”的情怀,始终有着“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的 ,始终有着“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的期待。千百年来,青春的力量,青春的涌动,青春的创造,始终是推动中华民族勇毅前行、 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磅礴力量!
A. 饱经沧桑 更 信心 耸立 B. 饱经风霜 又 信心 耸立
C. 饱经沧桑 更 信念 屹立 D. 饱经风霜 又 信念 屹立
【答案】C
【解析】
【详解】饱经沧桑:形容经历过很多世事变迁;
饱经风霜:比喻经历了很多艰难困苦 磨练;
结合语境,这里形容中华民族经历过很多世事变迁,故应用“饱经沧桑”。
更:连词,表示递进关系;
又:连词,表示并列关系;
结合语境,这里“古老民族”与“青春民族”之间形成递进关系,故应用“更”。
信心:确信自己的某种愿望、预料一定能够实现的心理;
信念:认为是事实或者必将成为事实,对事物的判断、观点或看法;
结合语境,这里形容中华民族有着很强的信念,故应用“信念”。
耸立:意思是高高地矗立;
屹立: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比喻坚定不可动摇;
与“于世界民族之林”搭配,用“屹立”恰当。
故选C。
3. 下列各项中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教育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课题。②谈到教育的方法,孔子十分注重启发学生,强调开发学生的创造力。③他曾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④由此可见,教育过程中,与其把学生当作鸭子填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一把钥匙,使之能够自主发掘文化宝藏。
A. “思想”“启发”“一把”三个词语分别是名词、动词、数量词。
B. 句②中“注重”和“强调”两个词语是反义词。
C. 句④“由此可见”中,“此”指代的是孔子。
D. 句④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充分提升了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词性、词义及修辞手法。
B.有误,“注重”的意思是重视,“强调”的意思是特别着重或着重提出,两者都有对某事重视的意思,是近义词,不是反义词;
C.有误,根据前文“他曾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可知,“由此可见”中“此”指代的是前文孔子说的话,而不是孔子本人;
D.有误,“给他们一把钥匙,使之能够自主发掘文化宝藏”没有使用拟人的手法,而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某种能够让学生自主发掘文化宝藏的方法比作“钥匙”,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
故选A。
文学、文化常识与名著阅读。(5分)
4. 下列各项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济南的冬天》的作者是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