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潍坊市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20590字。
山东省潍坊市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姓名、班级等个人信息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 (本题共5小题, 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北宋画家张择端的传世名作《清明上河图》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属国宝级文物。然而,关于这幅名画的一些基本问题仍存在多方面争议,其中,关于时节的争论尤多,诸如《清明上河图》卷所绘,是否就是汴京清明时节的景象?画面所表现的究竟是“春景”还是“秋景”?画面中导致学者产生相异看法的细节矛盾之处又说明了什么问题?
有持“春景论”的学者认为,《清明上河图》所绘的是清明时汴京人“上河”的景象,“清明”指清明节。郑振铎先生说:“时节是‘清明’的时候,许多树木还是秃枝光杈,并未长叶,只有杨柳的细条已经浅浅地泛出嫩黄色来,天气是还有点凉意,可是严冬已经过去了……”曾经撰写过专著《宋代东京研究》的周宝珠教授,从航运的角度解读汴河在清明通航时汴京城的盛大景象,颇有说服力。许多学者也确信,《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清明时节汴京人“上河”的景象。
清明上河图局部----赶脚运炭部分
但问题依然存在,因为长卷中有许多细节,并非指向清明节,而是其他时节。总结起来,有以下几个疑点。
疑点一:孔宪易指出,在《清明上河图》卷的开场,画着两个赶脚者,赶着五匹驴子,穿过一片枯枝寒树,踽踽而行,而驴子驮负的物资,是过冬用的木炭。假如像郑振铎先生所说,“严冬已经过去”,春天已然到来,为什么还要运输木炭呢?假如有人要在春季就囤积木炭,不仅要支付春、夏、秋三季的库存费用,而且在秋季出售或者使用的木炭都已经折旧。按照《东京梦华录》的记载,北宋已经使用煤炭(当时称石炭),煤的价格是每斤四文钱,而木炭的价格是每斤五六文钱,有谁会在这个天气转暖的季节,去做木炭生意呢?
疑点二:接下来看到一个村庄,茅屋错落,可谓“一望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中间的空场上,放着三只石磙,似乎刚刚打过庄稼,而画面上广阔的田垅之间,并无禾麦青青,这不符合汴京作为北宋产麦区的情况,如此“踏青”,实在是无“青”可“踏”。
疑点三:孔宪易、高木森等学者都注意到,虹桥之南,那座高高耸立的彩楼欢门上悬挂着一面写有“新酒”广告的酒旗。而《都城纪胜》等书说“中秋前后沽新酒”,“新酒”上市的时间,当在中秋前后。
疑点四:在虹桥附近,人群熙攘之处,有许多持扇子的人,比如“十千脚店”里的食客、头戴笠帽骑着马匹的官员、站着听说评词的老人、以扇遮脸的落魄文人……总共不下十位。画中多人头戴草帽、笠帽以遮阳。画中穿单衣短褐者多达55人,其中着短裤者多达47人,多人上身赤膊或赤臂……这些都说明当时天气暑热,并非春寒料峭时节。
有关《清明上河图》卷画名画意的争论就此展开,“春景论”和“秋景论”都没有妥协的意思,且旁征博引,不断夯实自己的论点。《清明上河图》引起纷繁的争议,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清明上河图》本身就是一个充满矛盾的画卷。
如果我们把《清明上河图》分解来看,它的每一个局部都是各自成立的,但放在一起,就出现了逻辑上的混乱,有如“剪辑错了的故事”,出现了太多的“自相矛盾”。画面上的景物与人物,不像处在一个相同的时间之内,而是分散在各自的时间里。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郑振铎先生认为《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汴京人“上河”的景象是在清明时节,画中杨柳泛黄、树木秃枝可作为佐证。
B.由于《清明上河图》画作中存在诸多指向不同时节的细节,有关《清明上河图》卷画名画意的争论纷繁不休。
C.材料一中引用《洛神赋图》卷是为了证明“中国古代许多绘画长卷,里面都包含了一个时间的长度,这使绘画长卷有了很强的叙事性”这一观点。
D.如果给材料一拟一个标题,“四时交融的汴京风情画”不如“春景与秋景的学术之争”更契合原文主要内容。
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中作者认为《清明上河图》的局部景物各自成立,但整体逻辑混乱,是因为张择端创作时未能统一时间背景。
B.中国人对手卷“历时性”的观赏方式与西方对油画“共时性”的观看方式不同,这是中国绘画长卷具有更强的叙事性的重要原因。
C.作者推测《清明上河图》被截去的卷尾部分应是汴京城的秋天,若此推测成立,那么画中矛盾将完全消除。
D.材料二描绘汴京的相关内容,与材料一中《清明上河图》记录汴河两岸百姓“劳作与生息”的景象相呼应,都展现了汴京的繁华。
3.材料一中作者推测《清明上河图》卷含纳了“四时”景象,对推测内容的理解,下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清明上河图》画卷中的季节,从卷首至已经消失的卷尾部分,依次应该是冬、春、夏、秋。
B.卷首与已消失的卷尾连接起来,形成了一个四时轮回的时空闭环,汴京百姓生活的画面一览无余。
C.张择端以四时变换的方式描绘,比选取一个特定季节来描绘,更具有记录北宋时代整体面貌的永恒性。
D.画卷中呈现的四时各自独立,季节之间的转换界线清晰,借助准确的地标,可以更好地观赏画卷。
4.从材料二中找出两处能驳斥关于《清明上河图》“春景论”的佐证材料,并简要说明。(4分)
5.材料一中作者采用哪些方法得出自己的观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推测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概念的内容,再结合选项正确选择。
(4)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观点相关论据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内容,再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5)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提出观点方法的分析能力。答题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 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昆仑约定(节选)
毕淑敏
下雪了。漫天皆白,覆盖一切。
这天,通知有牺牲将士遗体,将送到卫生部。
不知等了多久,门外有声音道:“牺牲将士到了。”
郭换金猛然站起来,问:“人在哪儿?”
潘容推开半掩着的门说:“在外面担架上。”
“哪里的牺牲者?”郭换金问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