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德州市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4题,约12150字。
山东省德州市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选择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再选涂其它答案。非选择题写在答题卡对应区域。严禁在试卷上答题。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世界屋脊探寻高原生态的秘密
拉琥,西藏大学生态环境学院教授,从事高原生态研究30余年,致力于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极端环境植物适应性进化研究。
问一:您成长于西藏,这片高原的独特生态环境是否直接促使您选择相关研究?哪些具体经历让您决心投身这一领域?
答:高考后,我填报了西南师范大学(现西南大学)的生物学师范专业。毕业后,我被分配到西藏大学开展生物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一干就是30多年。生物学研究领域广泛,但是我在其中发现了自己喜爱的方向———研究高原植物多样性。
去海外留学时,我研究的主题还是和西藏有关,主要是高海拔植物的多样性分布格局。特别是不同海拔下植物多样性的组成变化和背后的生态因子关系,这是我硕士论文的重要内容。研究这一课题的时候,我脑海里经常浮现出自己小时候在野外看到高山植物时的场景。
或许,人生的航标就是这样在不知不觉间被悄悄设定,影响着未来的航向。
问二:作为钟扬教授培养的博上,他的“种子精神”如何影响您的学术理念?
答:钟杨教授对我的一生影响至深,他的“种子精神”让我对自己的学术研究有了新认识。
“做学术、硕士学历恐怕不够,你有兴趣跟我读个博士吗?”我记得,刚认识钟老师的时侯,他就一个动儿地鼓励我。当时,睿智、自信、渊博、幽默的钟老师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而更触动我的是他的初心。
钟老师选择来西藏,是因为青藏高原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高山植物资源,但在世界最大的种质资源库中,却没有这些植物的种子。他认为,必须填补这个空白。
钟老师每次来西藏时,高原反应都特别严重。他曾连续十几天腹泻,却依然坚持带我们野外采样。他还感有高血压、痛风、心肌肥大等疾病,坚持16年,这样的毅力是常人无法想象的。
人能弘迫。钟老师的精神感动着我、影响着我,成为他的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专业上的指导,更是一种精神上的鼓舞。
问三:青藏高原生态研究需要长期面对极端环境,您遇到过怎样的困难?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
答:从事野外科考工作是艰苦的,也是困难的。但是无论多难的工作,总得有人去做。
有一次,我跟着钟老师去珠峰地区采集高山植物,钟老师出现了严重的高原反应,头痛欲裂、呼吸急促、全身无力。我们都建议他待在帐篷里休息,他却说:“我最清楚植物的情况,我不去的话:你们更难找。”最终:钟老师带着我们在珠峰北坡采集到了被认为生长在海拔最高处的种子植物——鼠曲雪兔子。
然而,野外采样并不是每次都有收获。还有一次,我和同伴在野外纯步了十几天,一直在海拔5000米以上的地区开展采样。明明是我们认定适合某种植物生存的环境,但一直找不到相关样本。
这就是野外科考的魅力所在:意外无处不在,既有意外的收获,也有意外的失落。
问四:能否结合一些您近期取得的科研成果,谈一谈新研究方法在高原生态研究中的应用?
答:目前。我的工作主要聚焦于青藏高原植物多样性与典型物种的适应机制。
我和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研究团队选取了须弥芥作为样本,研究植物对于高海拔极端环境的适应性进化。我们通过基因层面的研究发现了植物对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拉萨敦授选择高原生态研究领域,既有生长环境的影响,也有个人学术兴趣及导师钟扬“种子精神”的推动。
B.野外科学工作既需要克服高原反应,也面临样本难以寻获的困境,这体现了该领域研究的不可预测性与挑战性。
C.拉琼教授团队从分子或基因层面研究高原植物,揭示了青藏高原植物适应极端环境的分子机制。
D.问石“培养本地生态研究人才的意义”的回答,可作为问二“种子精神影响”这一问题的补充。
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拉琼教授在世界尾脊探寻高原生态的秘密,与他的导师钟扬一样,也体现了对“生命的高度和广度”的不懈探索。
B.原文在部分回答结束时使用“人生的航标”“人能弘道”“野外科考的魅力”收尾,起到了回应提问、强调观点的作用。
C.文中运用“一干就是30年”“坚持16年”“徒步十几天”等含有数据的表述,具有真实感,也暗含作者的敬仰之情。
D.拉原团队为青年一代提供更大的成长舞台、培养研究兴趣,使更多人投入到高原生态研究,展现了这一领域的光明前景。
3.根据原文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6个字。(3分)
构建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监测体系需要系统推进。要建立更多的野外观测台站。解决数据采集①的问题;要确保数据的②,避免因间断性观测影响研究结论:同时通过 ③ ,为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提供科学支撑。
4.好的访谈节目,首先要有一个好的提问者。你认为本文问者的提问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4分)
5.拉琼教授的事迹是“种子精神”的生动写照,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上种红菱下种藕(节选)
王安忆
夏静颖生在出秧的季节,所以小名就叫传秋宝宝。九岁那年,她母亲决定跟她父亲一同去温州做生意,把秧宝宝寄养在镇上的朋友家里。他们在沈溪的老屋就空出了,让隔壁的公公住进去看房子。
老房其实已经有点荒寂了,但在秧宝宝眼睛里,却是繁荣的。院子里垒着一个鸡窝,屋檐下钉着一具鸽笼,石头条凳上,搁着洒菜籽的空竹区。房间大床里面,有一面墙那么高和宽的橱,上面嵌有无数个大小抽屉,要是有兴趣一个个拉开来看,就可能找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小玩意儿。后院里,一地的南瓜藤、丝瓜藤、葫芦藤。架子散了,藤蔓就在地面上错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