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日照市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校际联合考试语文试卷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1900字。
山东省日照市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校际联合考试语文试卷
2025.11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普通话是国家的通用语言,也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语言。1956年2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新中国开始全面实施推广普通话工作;1994年,全国范围内开始正式实施普通话水平测试,使普通话的标准和规范更加清晰。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全民普通话水平有了很大的改善和提升。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当前,我们应该如何更好地学习普通话、提升普通话的表达水平呢?
从语言习得的角度来讲,学普通话首先要发得“对”,做到清晰明了可交流。我国有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闽南方言、闽东方言和粤方言八大方言区,每个方言区不同地域的“声、韵、调”都有很大的不同。比如,f-h不分、n-1混淆、开口音发扁、调值不够等,确实是“三里不同俗,五里不同音”。因此,不同地区的人们在学习普通话时都要找到各自的难点和重点,反复练习揣摩。
另外,各地方言中有一些独特的词语和语法与普通话中的用法不一样。比如,上海话把“我们”说成“阿拉”,四川话把“怎么”说成“啷个”等,还有词序倒置、动宾灵活使用等情况,有时候虽然能听清,但不一定能听懂。因而在普通话学习中,还必须掌握词语之间的转换对应以及语法规范,避免在交流时产生歧义和误会。
播音员主持人的发音讲究“声母叼住弹出、韵母拉开立起、韵尾弱收到位、调值准确饱满,整个字音呈枣核形”,要求达到准确、清晰、悦耳。当然,发得“对”不是要求大家都要达到播音员主持人“一级甲等”的水平,不同行业对普通话的水平等级要求不一样。比如,国家公务员的普通话水平需达到三级甲等,语文教师的普通话水平不低于二级甲等。一般群众在讲普通话时,要达到即使有时候不够标准,但依然能够通过语境以及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完成交流沟通。生活中大家讲普通话难免带点“乡音”,这时候还能产生一种“他乡遇故知”的亲切感。
从情感表现的角度来讲,学普通话还要说得“好”,做到情理交融有共鸣。语言表达是一项极富创造性的传播活动,是文字语言到有声语言的精妙转换,是内部语言到外部语言的真诚外化。说普通话的过程除了听清、听懂之外,还要表情达意、寻求共鸣。内心的情绪和感受要很好地传递给他人,需要做到文体和语体之间协调统一、思想感情和语言样态呼应融合,或高雅庄重,或通俗灵动,或深情款款,或铿锵有力,“情、声、气”和谐自然。对于播音员主持人来讲,讲究气随情动,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同样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如何表达深沉浓郁的思乡之情?同样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如何抒发乐观奋进的豪迈之感?这都需要以“情”为内涵,以“气”为动力,以“声”为载体,做到表达内容和声音形式和谐统一、相得益彰。
普通话学习不能只是追求“发对”“发准”,还需要把握好字、词、句、段、篇的内在意思和情感,用标准的发音加上真挚的情感才能唤起大家美好的心理感受,让语言更有魅力,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国普通话的推广是一项自上而下的工作,也是一项遍及全国的工作,这是全民普通话水平有很大改善和提升的重要原因。
B.学习普通话发得“对”,并非要求所有人都达到播音员主持人“一级甲等”的标准,不同行业的普通话等级要求存在差异。
C.从情感表现角度看,要把普通话说“好”,既要实现听清听懂,还要通过文体语体协调、情感与语言样态融合来表情达意。
D.人们学习普通话的时候,应该循序渐进,可以先集中把声、韵、调练习准确,等基础扎实了,再去研究其承载的文化内涵。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日常生活中进行交流时,人们说普通话最好能带点“乡音”,这样就会使双方交流更加顺畅,还会有亲切之感。
B.在读古典诗词时,播音员主持人需遵循“气随情动,以情带声、以声传情”的原则,实现内容与声音形式的统一。
C.只要理解字、词、句、段、篇的内在意思和情感,就能唤起他人美好心理感受,达成“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D.普通话是信息传播、文化传承、文明互鉴的重要载体,起核心作用,讲好普通话应成为每一个中国人的文化自觉。
3.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梳理普通话推广历程,结合相关政策提出核心问题,再从三个维度展开论述,论证结构清晰,逻辑严密。
B.文章论述中多次举例,如不同行业的普通话等级要求、古典诗句的表达,具体有力地证明了观点,增强了说服力。
C.文章在“文化传播”维度,主要论述了播音员主持人对普通话传播的作用,强调他们要担负起普通话传播的责任。
D.文章结尾总结学习普通话的多重意义,从发音准确到“情声气”和谐再到文化追求,层层递进,升华了创作主旨。
4.学习普通话如何做到发得“对”?请根据原文简要概括。(4分)
5.不少学生说普通话时,仅关注发音标准,而忽略了表达的感染力与文化内涵。请结合原文提出两条提升策略。(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 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送 粮 蔡楠
赵疙瘩左手攥着烟袋,右手拿着一条带补丁的裤子,找到村委会主任李文成,劈头就是一句:“主任,这次送粮我知道你带队,还得我去,小栓不成!”
那正是太阳平西的时候,李文成在小学操场上正指挥人从大口袋里往小口袋里装粮食,是金黄的小米。大口袋装120斤,每40斤分装成一小口袋。小栓站在李文成的影子里,已经背起了一个小口袋。
李文成站在粮袋堆里说:“疙瘩哥,这次村里派三十个小伙子送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