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宿迁市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调研高二语文试卷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二上学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50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5/11/22 18:31:35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0 总计:0
  • 下载点数: 2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0740字。

  江苏省宿迁市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调研高二语文试卷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一部跨越百年时空、融汇东西方科学与文化的传奇史诗,翻到了最后一页。10月18日,悲痛的消息传来——杨振宁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从清华园“出发”,遍历世界科学巅峰,最终回归故土……杨振宁的人生恰如一个圆,不仅是个体生命的求索、落叶归根的圆满,更是一代中国知识分子不曾止步的精神跋涉——每一步都是个人与民族命运的紧密交织,每一步都以心系家国在历史长河中刻下不灭的印记。
  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杨振宁以博观如海的学术成就描绘物理学的壮丽画卷,为现代物理学的发展作出卓越贡献。
  杨振宁与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以革命性思想斩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杨振宁和罗伯特•米尔斯提出的“杨-米尔斯规范场论”,被认为是现代物理学的基石之一,是与麦克斯韦方程和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相媲美的最重要的基础物理理论之一……杨振宁在粒子物理、场论、统计物理和凝聚态物理等物理学多个领域取得的诸多成就,对推动这些领域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百年风云激荡,赤子之心不改。杨振宁的一生,为中国的科技交流和进步做了大量工作,对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特殊时代背景下,身在大洋彼岸的杨振宁无时无刻不眷念着祖国,寻找和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为国效力,倾注心力架设中西方学术交流桥梁,持续资助中国学者赴美深造;归国定居清华园后,他亲自为本科生讲授“普通物理”课程,呕心沥血投身基础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
  从杨振宁身上,人们读懂中国科学家的理想与风范——既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血脉,又激扬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既有心有大我、胸怀赤诚的爱国情怀,又有自勉“宁拙毋巧,宁朴毋华”的大师风骨。他高超的学术水平、高尚的情怀品德,为世人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少年时,杨振宁偶然在图书馆角落里看到一本《神秘的宇宙》,被书中所讲的奇妙宇宙深深吸引,从此开启了探索科学世界的传奇一生;如今,“归根居”的主人已翩然远去,但其精神将如璀璨星辰永恒闪耀,激励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为科学进步、祖国繁荣和人类福祉持续拼搏。
  此时此刻,还有很多人在网络上、在先生工作过的地方自发悼念、追忆感怀——您叩问宇宙的奥秘,在文明长河中刻下中国人的刻度;您以赤子之心燃灯,精神火种留给后人无尽力量。这光芒,照亮了时代,持久而磅礴。
  (——新华社2025.10.18《向宇宙问路,为祖国燃灯》鲁畅、魏梦佳)
  材料二:
  “他为世界物理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为中国的大科学装置建设和人才培养倾注了大量心血”“他的家国情怀令人感动”……
  2024年8月4日,李政道先生在旧金山逝世。8月11日上午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杨振宁与李政道因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获诺贝尔奖,杨振宁的贡
  献还包含“杨-米尔斯规范场论”等多项成就。
  B.李政道晚年仍致力于推动中国高能物理发展,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建设中发挥了重
  要作用,体现了科学家的责任担当。
  C.杨振宁倡导“宁拙毋巧,宁朴毋华”,其内涵与古代文人崇尚的质朴谦逊一脉相承,
  体现了传统文化对科学家的深远影响。
  D.两则材料均提到杨振宁和李政道在海外期间已通过学术交流、人才引进等方式全面
  支持中国科技发展,并非归国后才开始贡献。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突出了杨振宁探索科学、为国效力的使命感,而材料二强调了李政道对中国
  科技事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的重要推动作用。
  B.两则材料均以记叙为主,并融入大量的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来表达对两位科学家的
  崇敬与赞美。
  C.两则材料均以科学家逝世后的追思为切入点,通过典型事例与他人评价,展现两位科
  学家跨越中西的学术成就与赤子情怀。
  D.材料一以“圆”为喻勾勒杨振宁人生轨迹,以散文化的语言增强感染力;材料二侧
  重客观陈述,展现李政道对中国科技事业的贡献。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杨振宁的“归根居”命名富有深意,既暗合其晚年归国定居清华的人生选择,也象
  征着一代海外学人精神上的文化归属。
  B.杨振宁与李政道均在获奖后积极投身中国人才培养并取得巨大成功,表明诺奖得主的
  身份是科学家能为祖国建设做出贡献的必需的平台与条件。
  C.李政道先生亲任北京大学两个研究中心主任,表明他直接参与并主导了国内高能物理
  领域的各项具体科研工作。
  D.杨振宁与李政道虽人生轨迹不同,但他们都通过人才培养和大科学装置建设等,深
  刻影响了中国科技与教育事业的进程。
  4.新闻通讯这一体裁强调真实性、时效性与生动性的统一。请结合文本,分析两则材料是如何体现这些特点的。(4分)
  5.请结合材料,谈谈在杨振宁、李政道身上如何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不曾止步的精神跋涉”。(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三兄弟
  蔡 楠
  我是最笨重最老实的凶器,没人激怒我,我不会去杀人。此刻,我正躺在军事博物馆的玻璃展柜里。一群前来参观的游客围在柜前,不停地拍照。讲解员挎在身上的小喇叭播讲着:这把铡刀来自冀中平原,它曾是一把勇敢的铡刀……
  切,哪里呀,我分明是被王景那小子灌了半坛子高粱酒才壮起胆的。1943年芒种那天,黄铁匠刚把我淬完火,麦兜就给我系了截红头绳,她说新农具要讨个吉利。可后来,这抹红色被孔庆财的血浆泡成了酱褐色,又被日本兵的脑浆染成灰白,如今在玻璃柜里褪成了破抹布似的暗斑。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