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八中高2026届11月适应性月考(三)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1290字。
高2026届11月适应性月考(三)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5小题。
材料一:
宋人在旅行的过程中跨越不同的地理空间,欣赏着空间中不同的景观,空间与空间中的景观在宋人眼里成为一个可供阅读的文本,充满了开放性和未定性。宋代的旅行者如同阅读者一样在空间的游历中赋予空间以确定的含义,填补空间的意义空白。
挖掘空间的历史含义成为填补空间空白的重要策略。早在北宋中期成书的《郴行录》就常常在叙写现实的风景中融入历史的记忆。作者张舜民贬郴州途中至采石矶,联想到此处为“温峤然犀照水怪、袁宏月夜舣舟之所”。温峤过牛渚矶,烧毁犀角以见到水下的奇异之景;袁宏月夜泊舟牛渚矶,吟诗讽咏,得到安西将军谢尚的延誉,由此进入仕途。南宋时期的旅行记更普遍地运用这种以历史解读风景的方式。陆游入蜀一行途经众多名人故居、军事要地、寺庙碑刻,这些都大大地激发了作者的怀古之思,由此而评述前朝旧事,感叹历史兴衰变幻。
宋一代实施重文轻武的治国之策,读书成为宋代士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书本知识成为宋代士人格物致知、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长期以翰墨书斋为中心的生活方式使得宋人在周览山川的同时也念念不忘书本中的意趣。前人作品中关于此地的描述构成了宋人观赏眼前风景的先在视野,他们由眼前景体验书中景,由书中景认识眼前景,以书中景置换眼前景。
宋人领略自然风景时,常常陶醉于古人对此地的描写中。如陆游自吴入蜀不再仅仅停伫于赏山玩水的感官享受,而是游历于前人观赏风景的诗文记忆中。当然,在现实风景中不仅能体验到书中风景描绘的精确贴切,也能体验到前人描写中的不实之处。如范成大至黄州赤壁未体验到苏轼辞赋中雄浑意境,于是写下“未见所谓‘乱石穿空’及‘蒙茸’‘巉岩’之境,东坡词赋微夸焉”。
宋人将书本知识作为认识世界的途径,书中景色的描绘还激发了他们欣赏实景的愿望。陆游至铜陵界见“远山崭然,临大江者,即铜官山”,感慨“太白所谓‘我爱铜官乐,千年未拟还’,是也。恨不一到”。由李白的诗歌激发了陆游观赏山景的愿望,只因为行旅匆匆不能一往,遗憾之情溢于言表。
同时,宋人观赏景观时,常常陶醉在与眼前的景观相关的书本记忆中,当这种感情发挥到极致,便是忽略了对眼中景的鉴赏,而沉湎于对书中景的记述、考证之中。
历史、书本中的记忆不断激发着宋人游山玩水的观察和想象,眼中的美景亦不断印证或修正早已在文人的记忆中存在的风景,两者相互融合构成了自然与人文、现实与古典相结合的风景。
(选自《地理空间、历史叙事与书本记忆————论宋人游记中的景观书写》)
材料二:
“行记”在中国是个现代事物,底色是科学观念兴起。它与传统“游记”的区别,在于它不仅是人与地方(自然与人文)情感的交流,还包含科学认知的目的。同时,近代中国史学发生转变,增加了科学的维度,文献与文物、文献与田野的结合打开了史学研究的新视野,也是在这一时期,一系列“行记”勃兴,仅近现代时期成书的“行记”便有近千部之多。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宋人旅行时习惯挖掘所经空间的历史含义,如张舜民过采石矶联想温峤、袁宏的典故,陆游入蜀途中感叹历史兴衰,均体现这一特点。
B.宋代士人因长期浸润于读书风气,在旅行中常以古人作品为“先在视野”,通过与眼前景印证、比对,实现自然美与人文美的统一。
C.近代“行记”的兴起与科学观念的兴起、史学研究维度的拓展相关,因此其著者多为史地学家,作品兼具科学认知目的与文人雅趣。
D.在行走中把知识作为中介,人才能真正与自然“更近”。正如阿来不仅了解旷野,更用脚步丈量,最终完成了与旷野灵魂上的亲近。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范成大认为苏轼对赤壁“乱石穿空”等景象的描写存在夸张,这说明宋人在旅行中会以现实体验修正书本中记录的风景,具有一种理性态度。
B.宋人在书写游记时,并非被动接收自然景观的感官信息,而是主动为风景赋予确定的人文意义,并形成了“认知——体验——再认知”的过程。
C.近代“行记”回归文学序列后,便摒弃了科学认知的初衷,成为纯粹抒发个人情感的文本,与宋代传统“游记”在写作目的上无本质差异。
D.阿来认为旷野不会完全成为“人的花园”,因为自然中的一切都在生长变化,总会展现出人类未知的陌生面,这体现了阿来对自然的敬畏。
3.下列选项不能体现“前人作品中的描述构成宋人观赏眼前风景的先在视野”的一项是(3分)
A.“二十三日过阳山矶,始见九华山。⋯⋯盛惟王文公诗云:‘盘根虽巨壮,其末乃修纤’,最极形容之妙。”
B.“过濡须口,见江中有洲,俗谓栅洲,昔孙权、周瑜尝屯兵于此。岸际芦荻弥望,风来作响,舟行其间,颇觉清幽。”
C.“《山记》云清溪有亭,今废。牛僧孺太和四年书神运之殿,今殿非其旧。南唐元宗题神运木,今亡。”
D.“寺后有废城,图经谓之吕蒙城。然老杜乃曰:‘地旷吕蒙营,江深刘备城。’盖玄德、子明皆屯于此也。”
4.材料一的宋人游记与材料二阿来的现代行记,在认识风景的方式上既有差异也有共性,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4分)
5.“宁江渡”古渡口是长江文明与巫山文化的重要凝聚点,是山水景观与人文底蕴的独特记忆点。巫山拟启动“宁江渡”生态修复项目,为了帮助人们更深入体验古渡口风景,唤醒乡愁,持续发展,政府向公众征集建议,请结合材料提出修复建议并说明理由。(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 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小题。
遥远,又在耳畔
王 尧
我不知道有些声音是如何消失的,另一种声音又是如何响起的。
我说的不是蝉鸣蛙声。在最炎热的日子里,当皮肤晒红并且脱皮时,我想到了蝉的羽翼,薄薄的。夜间从稻田的田埂上走过时,此起彼伏的蛙声不仅不让你烦躁,你还会因此安静下来。这个时候,你去体会月光如洗,你甚至会看到从水渠跳到田埂上的青蛙的眼睛。只有在蛙声响起时你才知道之前是如何的寂静,寂静到你听到月光摩擦稻叶的声音。如果蛙声停了,水渠潺潺的流水声呼应着你的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