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2026届高三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2870字。
2026届高三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7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 (本题共5小题, 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民间文学是民众重要的生活方式之一,和民众其他的生活手段、诉求融为一体,并非单纯的创作和审美过程。民间文学是文学,但又确实溢出了文学。自古以来,民间文学是民众进行生产和娱乐的基本方式,其表演往往不是单独进行的,而是和民众的日常生活、生产、抗争以及各种仪式活动紧密相伴,有充分的现实基础和意义,可谓之“民间文学生活”。
民间文学又称“口头文学”。美国著名学者休斯顿•史密斯认为:“熟悉的话题可以通过新鲜的措辞而重新赋予生气。节奏可以引进来,配合以抑扬、顿挫、重音,直到说话近乎吟诵,讲故事演变成了一种高深的艺术。”在日常交流时,一句通常的话语一旦“近乎吟诵”,并产生了感染力,引起在场者的共鸣,其文学性便油然而生。
鲁迅有一段话引述极为广泛:“我们的祖先,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作,才渐渐练出复杂的声音来,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其中有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倘若用什么记号留存了下来,这就是文学;他当然就是作家,也是文学家,是‘杭育杭育派’。”“杭育杭育派”常作为文学起源于劳动的依据。鲁迅的文学立场显然是作家文学的,以为“用什么记号留存了下来”才是文学。
鲁迅这类作家的文学观一直得到民间文学界的热烈响应,以为停留于口头上的“杭育杭育”不是文学,更无以成“派”。于是,一提及民间文学,人们就会列举许多文本,诸如《白蛇传》《鲁班的传说》《狼外婆的故事》等,并用书名号将文本的名称标识出来。在呈现样式上,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没有区别。而且,一旦采风记录下来,这一文本便成为经典,被学者反复引用,那些口耳相传的处于生活形态的民间文学反而陷入被遗弃的境地。
“杭育杭育”只是象声词,并无实际内容,但从“大家抬木头”的语境中爆发出来,便充满文学的情愫。在生活世界里,这种现象比比皆是。民众在从事民间文学活动时,并不把它当作艺术创作来对待,民间文学创作常常是伴随着生产或其他活动一道进行的。
民间文学具有浓厚的生活属性,只有摆脱文本的束缚,才能进入民间文学的生活世界。文本植根于表演语境,两者本为一体,失去表演语境,文本就可能难以被正确理解。表演者和观众共同完成文本的生产,民间文学的创作和传播过程实际上就是在特定场域中发生的言语和情感的交流行为。如果把民间歌谣从它生存的具体环境中抽取出来,没有“眼神交流”“声音的融合”“活跃气氛”“舞蹈的节奏”等等,只有记下来的歌词,那么其艺术魅力必然大为减弱。
文学或审美的属性不能涵盖民间文学所有的特征,甚至也非其突出特征。就最简单的民间文学文类“讲故事”而言,“故事”并非这一活动的核心,只是在场者共同的兴趣所在,或是用于交流的媒介,交流世界的构成才是“讲故事”的生活意义。这种交流与其他场域交流的根本区别在于它是“故事性”的。当然,讲述延续和传播了故事传统,但这仅仅是这一交流活动的附属性能。吸引大家聚在一起的并非“故事”,而是“故事性”的交流活动。民间文学能够独立于文学之外,延续数千年而不衰,原因就在于围绕这一文学传统,可以建构民间交流的生活世界。在民间生活世界的时时刻刻,可以没有文学,但不能缺少交流。民间文学正是为了交流而存在的,交流的生活世界是民间文学存在的唯一场域。
(摘编自万建中《民间文学为何》)
材料二:
刘德方故事讲述的诗学风格是特殊的叙事形式,他生活阅历丰富,从事过种田、背脚、修路等多种生计劳作。正是在人民群众当中,刘德方学习了讲故事、说谚语、唱民歌、唱皮影戏、打丧鼓、打薅草锣鼓等民间文艺,培养了良好的讲唱能力,储备了大量故事、歌谣及相关素材,这使得他的故事讲述并非单一的口头散文叙事,而是汇聚多种民间文艺样态,讲述与吟唱结合,散文与韵文交织,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民间文学包含着创作和审美的过程,同时,还融合了民众的生活手段与诉求,是民众的生活方式中重要的一部分。
B.文章提到美国著名学者休斯顿•史密斯的话,意在说明话题的表达形式比话题内容更加重要。
C.要想进入民间文学的生活世界,就需要摆脱文本的束缚,这跟民间文学的生活属性密切相关。
D.刘德方生活阅历丰富,并在民众中广泛学习多种民间文艺样式,独创出具有诗学风格的叙事形式。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鲁迅先生认为共同的劳作产生了语言,他所提出的“杭育杭育派”证明了文学创作是从劳动中来的。
B.认为只有使用记号留存下来的才是文学,这是鲁迅这类作家所持有的文学观,并对民间文学界有影响。
C.作者认为鲁迅这类作家文学的文学观,使得民间文学中,处于生活形态没有形成文本的部分遭到学者的忽略。
D.民间文学在表演语境中发生的言语和情感交流行为,有可能使民间文学的艺术魅力得以充分展现。
3.下列对材料一的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借“杭育杭育”的例子,说明民间文学创作常伴随民众从事的生产或其他活动过程而产生。
B.文章运用道理论证说明民间文学的交流属性比“故事性”更重要,呼应开头“溢出文学”的观点。
C.文章采用“破立结合”的并列式结构。通过批判部分文学作家的观点为论述民间文学的属性张本。
D.使用了一系列学科术语,如“民间文学生活”、“表演语境”、“场域”等,论述语言严谨、精准。
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结合“民间文学”展开,二者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4分)
5.下面是刘德方讲的一则故事,请结合材料二的评价对其进行点评。(6分)
有一个人盖了间新屋,用石灰把墙粉得雪白。他怕别人把墙画脏了,就在墙上写了几个字:“此墙不准画!”一个专钻牛角尖的滑头人来到这里,看了房东写的字,感到好笑,就在下面补上一句:“你为什么画?”房东看了很生气,心里想:“这是我自己的墙,我画不画,你管得着吗?”就写了句:“此墙由我画。”那个滑头人又来了,看后写了一句:“你画我也画。”一天后,房东看了这后一句,认为这样争下去不是个事,就写了句:“你我都不画。”那个滑头人随后又来了,写了句:“不画就不画!”到这时,一面白墙已被画得脏兮兮的了。
(二)现代文阅读Ⅱ (本题共4小题, 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敝 屣
王东梅
老窝的修鞋摊上放着一双棉拖鞋。半旧的,很干净。原本是给来修鞋的顾客预备的,鞋脱下来,脚就凉了。顾客把脚放进棉拖鞋里暖着,脚不冷了,多等一会儿也不急了。
这鞋装过男人的脚,也装过女人的脚;装过年老的脚,也装过年轻的脚;装过大闺女、小媳妇的脚,也装过大小伙子、粗老爷们的脚。老窝想,这鞋里,也算是这世上热闹的地方了。
春风吹过春风街,春风街上的店面又换了一茬。老窝仍旧闷着头修他的鞋,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