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上学期半期考高二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6题,约17740字。
2025-2026学年上学期半期考高二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 150分,考试时间 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自己的相关信息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29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 (本题共5小题, 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
《离骚》是屈原最重要的作品,也是《楚辞》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中国文学史上最长的抒情诗,是理解屈原人生境界和价值观最重要的资料。
屈原在《离骚》开篇提到,他的父亲以“正则”为他命名,说明父亲希望他把“公正无私”作为自己的处世原则,《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也说屈原“正道直行”。正道直行首先是正直,正直就是处事公正,不苟且,不徇私,不自私自利和投机取巧。《离骚》也恰恰展示了一个正直的君子在蒙受不白之冤后勇敢的抗争过程,“正”“直”二字多次出现其中,如“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作为一个正道直行的人,屈原对自己的才德充满自信,也对楚王任用群小的现实强烈不满。他认为一个正常的社会,应该有一个“选贤与能”“举直而错诸枉”(把正直的人提拔出来,放在邪曲的人之上)的公正的社会运行机制,他希望在楚国有公平和正义,那些正道直行的人受重视,而枉道邪行的人被抛弃;但是楚国的现实政治正好相反,小人当道,奸佞得志,这引起了屈原的强烈不满。屈原在《离骚》中将批判的矛头对准了把楚国带上歧路的当权者。屈原把爱国与自己价值受到尊重结合起来,通过对自己命运的不平之鸣,体现他的爱国情怀。这种爱国主义建立在“正道直行”的基础上,因而具有极强的正义性。
《离骚》中体现的屈原的精神品质,还表现为九死不悔的底线意识。《离骚》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对于屈原来说,受重用则正道直行,追求理想;被放流则严守底线,毫不动摇。
坚守底线,归根结底,就是做一个好人,做一个善人,做一个诚实的人。一个人如果没有强大的一心向善的决心,就会屈从现实。屈原在楚国朝堂上遇到的很多都是邪曲谄谀之人,《离骚》中“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就批判了那些违背准绳而追随邪曲,竞相把迎合讨好奉作法度的佞人。坚守底线就要有所不为,而诚实显然是君子应该坚守的底线,是一切品德的基础,诚意正心更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屈原主张为政以诚,《离骚》中“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等很多诗句,都表达了屈原对楚国内外政策反复无常、不守承诺的不满。
(节选自方铭《屈原及楚辞研究》)
材料二:
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第一个和“爱国”联系在一起的诗人。朱熹《楚辞集注序》曰:“原之为人,其志行虽或过于中庸而不可以为法,然皆出于忠君爱国之诚心。”
屈原的忧国忧民,体现出的是忧愤深广的爱国情怀——一方面表现在他不愿离开楚国,另一方面则表现在他期望楚国能建立一个“明法度之嫌疑”“国富强而法立”的制度体系。屈原是一位具有中国传统价值观的
1.根据材料一,下列有关屈原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屈原对自己遭受不公正对待,表达了强烈的不满。
B.屈原有把国家前途和个人命运结合起来的爱国情怀。
C.屈原的爱国精神是他正道直行的基础,极具正义性。
D.屈原批评楚国当权者,抨击奸佞,主张为政以诚。
2.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朱熹肯定屈原的爱国精神,认为屈原的“志行”应成为后世效法的楷模。
B.屈原的法治思想符合儒家的法治观念,主张重德、循礼、慎刑、宽刑。
C.“善法”以德治和礼制作为前提,体现仁心与宽容,支持“疑罪从无”。
D.屈原对“美政”理想的追求,与他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具有内在一致性。
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与加点词语相关的分析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底线意识”:面对挫折,坚持一心向善不动摇,不妥协;诚实无欺。
B.“屈从现实”:表现为对违背原则的现象不敢直言,却竞相曲意迎合。
C.“五帝三王”:屈原羡慕明君贤臣之间鱼水相得,意在讽刺楚王昏聩。
D.“正义价值”:风气不正,缺少公平性,应追寻公平正义和百姓福祉。
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屈原的精神品质,并填写在下面的①—③处。要求:简要概括,格式一致。(3分)
① ② ③
④追求美政的坚定理想
5.综合材料一、材料二和链接材料,概括屈原与孔子在为人为政方面,有哪些相同主张,并结合文本简要说明。(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 (本题共4小题, 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小题。
文本一:
蛙(节选)
莫言
我们那地方,曾有一个古老的风气,生下孩子,好以身体部位和人体器官命名。譬如陈鼻、赵眼、吴大肠、孙肩……这风气如今已不流行,年轻的父母们,都不愿意以那样古怪的名字来称谓自己的孩子。
我们是1960年秋季进入大羊栏小学的。那是饥饿的年代,留在我记忆中最深刻的事件,大都与吃有关。那是一吨龙口煤矿生产的优质煤块,亮晶晶的,断面处能照清人影。我后来再也没见过那么亮的煤。村里的车把式王脚,赶着马车,把那吨煤从县



